七夕礼物
鉴一件宝,见一座城。在大同市博物馆,一件件文物化身“讲述者”,为你打开历史的通道,揭秘藏在时光深处的故事。本期的主角,是北魏首饰。往期回顾▼104只“神仙鸟”环绕的这位金代“老神仙”是谁?用故乡的金樽斟北魏美酒,这是波斯王子的诗和远方
古往今来,用一件首饰俘获芳心,背后是不负韶华、不负卿的表白!但你知道1500年前,北魏女孩、贵夫人,甚至皇后,都钟情什么样的珠宝首饰?那些从草原骑马而来的男子,有没有精巧而细腻的心思?他们是怎样把爱意,藏在一件件或华美或朴实的首饰里?后天(8月14日),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就让我们体味一下,北魏情人们如何用首饰,说那些缠缠绵绵的最高级情话吧!
01
中国人的别样美学
人类最原始的首饰,大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无论是动物牙齿、羽毛、贝壳,还是石珠,无不起着装扮自己、自我炫耀、吸引异性等作用。随着发展、演化,首饰的内涵逐渐丰富。从自我的美化,到世间权力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宗教崇拜的符号、文化艺术的审美,已完全超越它本身的价值。无疑,首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也回应了人们对美的需求。中国的首饰,先遵循“礼”,然后再寻求“美”,恪守着严格的尊卑和礼序。中国人,也最懂得在细节中藏风雅、显寓意。用一件精巧而不张扬的首饰,别在头上、戴在项间、藏于腕下,让人看懂她不一样的高雅、不一样的心思。首饰,是一种见证,更是一种表达。
▲首饰,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女子的最爱资料图《如懿传》
02
繁华盛世、民族融合的符号
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装饰品、兵器饰件和马饰具,到秦朝使用铸造、焊接、掐丝、嵌铸法、锉磨、抛光、多种机械连接及胶粘等工艺技术,再到汉王朝更加精致、豪华的制作,图案更加繁复和多元的艺术创意,北魏的首饰已极具艺术审美和先进的工艺技术。北魏时期,首饰可细分为冠帽饰、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腕饰、带饰、缀饰等,以带饰和耳饰为主。冠帽饰为大贵族特权的代表与荣耀。
这个时期的金银器以素面较多,动物造型多为羊、马首、牛首、龙,出现了具有波斯风格的装饰艺术。采用模铸、焊接、金珠细工、镶嵌、锤錾、冲凿等工艺,尤其是金珠细工和镶嵌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金银器工艺的一个显著特征。繁盛的北魏时代,金银饰的制作工艺、审美,无不显示着多民族融合的烙印。
03
项饰
玻璃珠项链
2011年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出土。由4800余颗小玻璃珠间隔金珠、水晶、珍珠等宝石类饰品穿缀而成。单个小玻璃珠平均外径为0.15-0.30cm,内径为0.10-0.13cm,壁厚0.10-0.15cm。
此种小玻璃珠在北魏洛阳永宁寺西门遗址中大量出土,美国学者彼特·弗朗西斯根据这类珠子出土区域而命名为“印度洋——太平洋玻璃珠”。
珍珠串饰
2001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出土。
珍珠玻璃串饰
2010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玻璃珠饰
2010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出土。
铜项饰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04
耳饰
鲜卑族耳饰数量较多,形式多样,大体上分圆形或椭圆形、螺纹花式和连坠式三种。表面光素的圆形或椭圆形耳环是出土最多、形制最简单的一种,多由中间粗、两端细的金丝弯曲而成,断面呈圆形、方形、八边形等。连坠式耳饰,是在耳环下悬挂一组连坠饰物,包括珠饰、小铃、金饰片和宝石等,装饰华丽繁缛,一般为鲜卑女性佩戴。
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
2011年出土于大同市恒安街北魏墓。带链通长14.6—17厘米。主体为一圆环,环身两侧斜上方焊接链饰,环身上部圆细,上部的中间有一内向的机括:下部锤揲成扁宽状,中间錾刻一人面,人面两侧各刻有一龙。人面鬈发、深目、高鼻,颈佩联珠纹饰,肩下刻以覆莲。两侧的龙双角长弯,以金珠焊缀联珠纹,龙口皆向人面。环身下方以两小环扣接两坠。小环处还各焊接一水滴状装饰,内有金托,上嵌宝石,宝石大多脱落。装饰周边饰有联珠纹两周。
其下的坠饰有两个,其中之一栓有小金棒,小金棒之下依次穿有扁金饰、珍珠、绿松石珠、花草纹镂空金饰和玛瑙珠;另一坠饰为花草纹镂空金托,中嵌水滴状紫水晶。圆环的侧饰为三幅掐金丝而成的图案,内嵌各种宝石,多缺失,周边饰有联珠纹,三幅图案由上到下分别为花鸟、人面及凤鸟。
耳饰造型取材于北魏平城时期非常流行的“一人二龙”造型,是由中亚大夏地区“一人双兽”造型衍生而来,在铺首衔环、云冈石窟中也可发现其踪迹。其制作工艺,采用了锤揲、錾刻、焊缀工艺,足见北魏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水平。
2020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大同市博物馆受邀参与由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的“丝绸之路周”新浪微博丝路文物主题海报接力活动,“嵌宝石人面龙纹金耳饰”成为大同市博物馆选取的5件丝路文物之一,与其他博物馆的丝路文物一道,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
嵌宝石金耳饰
2004年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长约20厘米。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一圆环,环身一部分以联珠纹装饰;另一部分素面,还拴有一联珠纹金托,中嵌水滴状宝石。下半部分的主干为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镂空金球、圆金片以及金制铃铛。在下半部分的底端,拴有流苏状的细金链,每根金链的底端还系有一个金质的尖形锤饰。这种耳饰造型别致,是研究古代细金工艺重要的实物资料。
金耳环
05
串饰
玛瑙串饰
1989年大同市南郊北魏墓群出土。直径15厘米。
玉石串饰
2002年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出土。
梭形绿玛瑙珠饰
2004年大同市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珍珠琥珀串饰
2001年大同市七里村北魏墓出土。
06
簪
铜簪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1987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金头饰
2003年大同齐家坡北魏墓群出土。
骨簪
分别是2004年大同交通苑、2010年大同市御昌佳园北魏墓群出土。
07
手镯
铜手镯
2004年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银手镯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1970年大同轴承厂出土。
2010年大同御昌佳园北魏墓群出土。
2004年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08
珠饰
09
胭脂 粉饼
胭脂
2004年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粉饼
2004年大同交通苑北魏墓群出土。
看完这些首饰,是不是觉得生活在北魏的女子还是挺时尚的?其实何止首饰,在北魏乃至整个魏晋南北朝,女子的妆饰,也是以其独特的风韵一枝独秀。接下来推介的文章,从魏晋妇女的服饰,包括魏晋妇女的服装形制、魏晋妇女服装纹样及其文化内涵,来论述魏晋妇女的妆饰审美诉求。
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审美观 文 / 何潇
妆饰,作为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习俗,有着悠远的历史,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内涵,它的盛衰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更替、风尚的变迁。在姹紫嫣红的中国妇女妆饰史上,魏晋南北朝妇女妆饰,以其独特的格调和风韵一枝独秀。
▲《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 顾恺之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征魏晋南北朝是长期分裂的时代,是战乱频繁的时代,也是封建王朝不断更迭的时代。这个时期,史家习惯于从建安年间(196—219年)算起,至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止,前后近400年。在这约4个世纪中,除西晋曾实现过短暂(37年)统一外,全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先后共建立过35个大大小小的政权。各政权间或争夺势力范围,或想要实现全国的统一,群雄角逐,战乱不已,正值风云变幻多端,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其战争类别,既有阶级之间的较量,民族之间的战争,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混战,杂错交织,难以缕述。大致说来,这个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汉末战乱至西晋统一为第一阶段;自西晋灭亡经东晋十六国为第二阶段;自刘宋代晋和北魏统一北方至隋统一为第三阶段,也即历史上所谓的南北朝时期。在第二、三阶段中,全国处于南北对峙的政治形势,其间北方经历了三次分裂和统一,自西晋灭亡,南方则经历了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至隋灭陈后,全国才又实现了一个一统的政治局面。秦、汉帝国曾经以政治上强大的向心力使服饰文化在传承商、周服制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服饰文明之所长,至东汉明帝制定了适应封建政教理想的封建服饰制度,对后世封建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朝立国400年后,皇室衰微。经过三国鼎立,两晋王族之争,中国内部分崩离析,给徙居华北边境的少数游牧民族以可乘之机。蒙古系游牧民族匈奴、羯、鲜卑,藏系游牧民族羌、氐先后入侵中原,建立了十多个小王朝,即历史上所称的“五胡十六国(包括十三个五胡小王朝和三个汉族小王朝)”。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国处于混乱的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促使胡、汉杂居,南北交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国家的异质文化与汉族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影响,促使中国服饰文化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应该说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服饰上承秦汉古朴之风,下开盛唐繁丽之俗,以其飘逸灵动、清秀空疏、高大巍峨的风格自成一体,并吸收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以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许多新的妆饰式样,使当时的妇女妆饰异彩纷呈。
▲《女史箴图》(局部) 东晋 顾恺之
(二)魏晋南北朝女性的审美观美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美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后汉书·皇后纪》李贤注曰:“汉法常因八月笄人,遣重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於洛阳宫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审美观是全社会导向性的审美观,因此这也是魏晋南北朝社会普遍认同的女性审美标准。接下来再让我们把目光对准一些非官方的文学作品,来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对当时美女形象的描述。应当说,透过他们的眼光看到的这个时期的女性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在这里,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了魏晋南北朝女性的发髻、脸庞、肌肤、眉毛、眼神、红唇、皓齿及体态、性情等各个方面,并对魏晋南北朝妇女的妆饰有大量精彩的描写。这可以使我们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美。
▲北魏 彩绘陶牵手女俑洛阳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朝来户前照镜。含笑盈盈自看。眉心浓黛直点。额角轻黄细安。……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修容耀姿美。顺风振微芳。登高眺所思。举袂当朝阳。…………我即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掻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瑇瑁钗。何以答欢悦。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具体来说,魏晋南北朝女性的美的重要标准是:乌黑亮丽的头发,俏丽的脸庞,洁白如脂的肌肤,黝黑细长的黛眉,红润的樱唇,修长的身材,优雅的体态。《晋书》:“惟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不见留。”记载晋武帝为太子选妃,明确的提出了相貌端庄、身材高挑和肤色白皙的标准。头发:魏晋南北朝妇女认为具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女俑、南京石子岗出土的东晋女俑、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女供养人等来看,她们都有着一头浓密光泽的头发。并且自周朝开始的戴假发这一习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扬。上自妃后,下至贫女,莫不戴之以为美饰。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假发流行便成为一种商品,可见美发在魏晋南北朝人的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北魏 彩绘陶女俑2000年大同市雁北师院北魏墓群出土大同市博物馆藏
肌肤、嘴唇:魏晋南北朝人十分推崇洁白如脂、光滑细腻的肌肤,如樱桃般红润欲滴的嘴唇。史称曹魏吏部尚书何晏整日是粉白不离手,而梁朝贵族子弟无不敷粉施朱。贵族男子普遍涂脂抹粉,贵族妇女和歌姬舞女更不待言。眉毛: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性来说,眉毛有着特殊的魅力,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器官。因而黝黑细长的眉毛成为妇女们追求的对象。这也就难怪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很长,后人们称之为仙娥妆。而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在众多这一时期的书画作品和考古事物中的女性也大都是面容清秀,描画着细长黑眉的。身材体态:身材修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女的重要条件之一。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女供养人,腰肢纤细、臀部丰满、双腿修长,侧面轮廓呈一个柔美的“S”形,极好地表现出魏晋南北朝女性纤长的体态特征。照理说与曼妙的身材和轻盈的体态相映衬的应该是温柔可人的意态、举止。但在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中少了汉代女子的含羞遮面、温婉、淑静的神态,而更多了一些飘逸洒脱,闲远淡定,甚至还有点男子的英武之气。
▲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女供养人
然而,仅仅通过魏晋南北朝女性的体貌特征去了解她们的美是不全面的,魏晋女性审美诉求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即服饰审美。这一时期的女性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选择相应的服饰,并通过外在的服饰来映衬她们的体态和内在的气韵美,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和谐统一。从这个观点来看,魏晋南北朝女性的飘逸洒脱、略带点男子的英武之气的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服饰审美理想不仅要追求一种轻柔飘逸之美,还追求服饰的实用性,将汉代的宽衣博袖慢慢演变成“上俭下丰”:上衣短小,裙子上升及于腰部,中间束以衣带。这样不但更好地体现了女性的苗条、秀美、飘逸,也更简洁,方便进行生产生活劳动。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女性的服装审美意识已经相当高超了,她们懂得选择与自身形体和气质相融合的服装,并通过服装透发出自身的内在美,从而把服装的美学价值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妇女妆饰也正是在这样浓厚的艺术氛围与发达的审美意识中有了迅速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北魏 彩绘陶舞蹈女俑洛阳宜阳县马窑村杨机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