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那个奇迹之都长安城,是如何走向衰亡的
如果懒得看文字可以听语音版哟~↓↓
(在 [喜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锤说史”关注收听过往节目)
友情提示
大锤粉丝交流群已经建立啦!各位读者老爷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进群!
咱们一起畅聊古今历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锤在这里等着您~
随着目前热播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即将进入尾声,大锤的有关大唐的故事也即将要面临暂时的一个终结。我们之前曾经讲述过,《长安十二时辰》中隋唐长安城,堪称中古时代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巨型之都,人口号称百万,繁盛至极。
关于它的气势宏伟与文化传奇,已经传颂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而且在预料的未来历史中,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本期我们就来解密,这一座历史上的奇迹之城,又是如何湮没于历史中的。
在这里咱们先说一下,历史上的长安城的优势所在,它地处关中,历史上的关中号称四塞之险,一般来说就是东边的函谷关(后来是潼关)、西边有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这些都是易守难攻之地,在古代没有空军的战场上,可以凭借少量精锐据险而守。
而且关中地区虽然依据险要之地,但同时又四通八达,西北可通西域,东南可入荆襄,南向可入巴蜀,北向可抵长城,可以说是处于古代中国的要害之地。而且,历史上长安城所在的关中地区,又拥有号称八百里秦川的肥沃平原,为在这里的都城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资和人口,还有八水绕长安之说的八条河流提供漕运及灌溉。
应该说,这样优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历史上的关中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秦汉唐三代国都都设在这秦川之地,也足见关中之地对国都名城的强大支撑作用。
历史上的隋唐长安城,就是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上,维系了宏伟的都城数百年之久。
不过,就是这样的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导致了隋唐长安城挥之不去的发展瓶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关中地区所依仗的“山河之险”。
尤其是东面潼关这一路,沿途地形崎岖。这从军事防御角度来说是非常理想的,谁来进攻潼关都会很麻烦。但是反过来,长安城运输物资进关,也是非常麻烦的。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来自东南的粮食等大宗物资,就构成了大运河向京都长安运输的主要内容。
可是这粮食要向从江南,一路运到长安,要经过五条河道的转运,特别的艰难,一条船的粮食运过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尤其是其中的黄河转渭水这一段,因为黄河水流湍急,而且这一段从东向西是逆流而上,因此特别费力。
尤其是途中的黄河三门峡那里,还有一处著名的“砥柱之险”,那个地方不仅水流特别急,而且还有砥柱巨石伸出水面,水下还有暗礁,因此历来被视为运输奇险之地,据说每年上行运粮的船只平均在这里要损失掉百分之七十以上。
由于三门峡砥柱实在太险,所以在隋朝的时候朝廷就规定,谁能通过三门峡砥柱之险,把四十石米粮从洛阳运到陕州的常平仓(今天的三门峡市陕州区),就可以免一年的兵役徭役。
如此困难的粮食输入,造成了关中地区粮食供应情况的危险——其实,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关中地区在隋唐时代的粮食供应还是很不错的,如果不遇到灾年,基本不需要外地运输粮食进来就能够满足关中特别是长安城的消耗。
但是问题是,隋唐时期关中地区自然灾害频仍,大约每十六年就有一次大灾,而每一次大灾,就会打破关中脆弱的粮食供应平衡,而这个时候,外运而来通过三门峡的粮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唐朝中期以前,由于黄河到渭河这一段的运输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唐朝皇帝多次出现长期去洛阳“就食”的情况,其实就是关中遭灾之后养不起这么多官员和军队了,皇帝于是只能带着人马浩浩荡荡去洛阳吃饭,毕竟那里直接连接大运河,不用经过三门峡砥柱天险,粮草运输非常方便。而其中的唐高宗李治干脆就病死在洛阳了。
李治画像
但是一缺粮食就跑去东都洛阳就食,这个时间成本和政治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从唐玄宗时代开始,历代唐朝官员,绞尽脑汁,想出了分段运输、分段储存以及开凿山路等等办法,用大量牛马拉车,用陆路的方式越过三门峡天险,把粮食总算是大量运输进了关中地区。从那以后,南方漕运而来的粮食就从唐朝初年的一二十万石猛增到一百万石以上,此后历经刘晏等著名文臣的努力,终唐一代,关中的粮食问题总算没有再出大的差错。
但是即便如此,这样费时费力的外来输入粮草,已经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当时的关中对人口的支撑能力,已经基本达到了极限,在这种脆弱的平衡之下,随便一场关中的天灾,就可以打破这个脆弱的供给平衡。唐朝人拼命疏通的运河漕运粮草,让长安城这个百万人口的空前大城能够维持得住,但是唐人的种种努力,只是延缓了这个脆弱平衡破坏的周期,但是关中的这种脆弱,已经暴露无遗。除了天灾,关中实在是经不起其他的折腾了。
而偏偏历史上的唐朝,对长安左近的折腾又特别多。首先是府兵制度和租庸调制度的失灵,结果就是一方面关中驻军的数量增加、消耗增加,另外一方面就是唐王朝收集关中粮草的能力大幅度减退,关中粮食征集常常不足额。
而更是雪上加霜的是,随后爆发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bō]入侵等等导致关中一带战乱频仍,又严重破坏了关中当地的人口和生产,导致关中长期没有从战乱中恢复过来,结果就是,之前那个脆弱地维持着长安城运转的关中粮食平衡,彻底被打破了。
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唐德宗统治时期,有一年关中大灾,结果长安就立即断粮十天,这可不只是饥饿问题了,给皇帝看家的禁军如果还没有粮草,那是要哗变造反的。结果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东南漕运的粮船终于赶到,当时唐德宗竟然激动得对太子说:“粮食已经到了,我们父子总算是得救了。”到了这个份上,极大代价换来的粮食漕运,已经严重影响了长安城继续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唐王朝的累赘。
因此到了唐朝覆灭之际,面对着军阀混战、严重毁坏的长安城,后继的军阀们将国都搬迁到更靠近运河、方便漕运的地方,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而从此之后,那个百万人口的恢弘长安城,也就在关中的疲敝与战乱中,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热门推荐
非正常历史研究人员,专注历史销售几千年~
我们以史为镜,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锤说史
想看有趣的历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