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府各县的儒学

明朝东昌府地图

先说一说东昌府

元代,全国设一个中书省和十一个行省,省下设路、府、州、县。时设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境内东昌之名始见于此。是时,境域皆为中书省之地,分属东昌路总管府,濮州、高唐州、德州、恩州和冠州。

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全国统分为南北两个直隶、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15省),下辖府、州、县。

明洪武元年(1368),改东昌路为东昌府,治聊城。府曾辖临清州(领邱县、馆陶县2县)、高唐州(领恩县、夏津县、武城县3县)、濮州(领范县、观城县、朝城县3县)3州和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莘县、清平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范县、观城县、朝城县15县。

清初,沿袭明制,全国设18个行省(后增至22个),省下设府、州、县。东昌府隶属山东省,府治仍为聊城。

清雍正七年(1729),高唐、濮州升为直隶州,十三年(1735)濮州及范县、观城、朝城改属冀州,高唐仍归府属。东昌府时辖临清州(后改直隶州)、高唐州2州,聊城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邱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12县。

清末,实行省、道、府、州、县制,东昌府属山东省济东泰临道。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行政区划沿袭清末旧制。1913年,废除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遂改东昌府为济西道。隶属山东省。道治聊城。道辖聊城县、临清县、高唐县、堂邑县、博平县、茌平县、清平县、莘县、冠县、邱县、阳谷县、东阿县、馆陶县、恩县、夏津县、武城县、德县、德平县、平原县、禹城县、陵县、临邑县、东平县、平阴县、寿张县、濮县、朝城县、观城县、范县29县。

  再说一说什么是儒学

儒学是明清代的地方官学,中央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此外,还有社学、义学等。

  府设府学,县设县学。府学有府学宫,县学有县学宫。每月初一、十五,已考取入学的生员,须到学宫拜谒孔子神牌。学官则出课题令诸生回家中钻研、习作文章。这些学宫,在科举考试废除前,实际上是科举的预备场所。

儒学的学生称生员,习惯上称为秀才,亦称诸生。清代对儒学生员资格有严格规定,首先是“不通文义,倡、优、隶、卒子弟不能冒充生員”。倡、优是指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隶、卒是指从事差务、劳役的人。这些被认为出身卑贱。所谓倡、优、隶、卒本身和直系卑亲属都不准应试入学,且不准报捐。对于生员的入学年龄,没有具体规定。有的可以从童颜考到自发,即所谓“老童生”。

儒学生员入学须经考试合格。应试者未入儒学前大都在私塾、学馆就读。

东昌府各县的儒学有:

聊城县儒学

聊城县儒学和县文庙原址在在铁塔附近;明永乐年间迁至南门外;明正统年间又迁至东门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府沈譓、知县毛深又迁于城内县布政分司之东,即城隍庙街东首路北今聊城四中校址,至此聊城县文庙和县儒学经三迁后即定于此。此时建有明伦堂、名宦祠和乡贤祠,唯大成殿未建。至清康熙五十一年,由东昌府知府程鲲化增建殿庑,使其规模俱备。

莘县儒学

莘县儒学文庙位于莘县县治东南(现城内东街),是今莘县境内四个旧县城中(莘县、范县、朝城、观城)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文庙,2006年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莘县儒学文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由知县汪惟善就废应海寺改建于县治东北,清康熙六年知县刘维桢,光绪一十二年知县启昌、教谕杨化多、丁建初均曾续修。

莘县儒学文庙原由棂星门、大成殿、启圣祠、明记堂、敬亭、名宦祠和乡贤祠等组成。

莘县儒学文庙内现仍保留下数块古代石碑,主要有雍正九年《圣训碑》【注】、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等。

【注】雍正九年《圣训碑》就是順治时期頒行御製臥碑(學生守則),用以規範生員的品性與操守;並且刊刻於全國各府、州、縣學宮,俾知確實遵守。學宮,乃昔日公立學校,與孔子廟并列;生員在此進德修業,儒家精神朝夕感召。

碑文如下:

世祖章皇帝钦定卧碑文

礼部

题奉钦依刊立卧碑晓示生员

順治九年,禮部題奉欽定刊立臥碑,置於明倫堂之左,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條教開列于后:

生員之家,父母贤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或有非為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使父母不陷於危亡。

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迹,務須互相講究;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生員居立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生員不可干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進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生員當愛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己之事,只許家人代告。不許干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許牽連生員作證。

為學當尊敬先生,若講說皆須招模宦犑苋缬形疵鳎瑥娜菰賳枺阃修q難。為師者,亦當尽心教訓,勿致怠惰。

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制論,黜革治罪。

顺治九年二月初九日

训士臥碑

冠县儒学

冠县儒学与文庙在县治东,始建于金贞元年间(1153—1155),由知县鲁仔建。元至元六年(1269年)升冠氏县为冠州,由知州趙文輝加以修缮。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冠州为冠县,天顺、成化、嘉靖、万历年间均有增修。清康熙年间知县钱某、侯某等人又相继维修,至道光十年知县梁永康、学官侯于鲁再经维修,方灿然若新。

冠县文庙内的有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节孝祠、明伦堂、敬一箴(堂)、文昌阁、魁星阁等建筑。

【注】文庙内的“明伦堂”为儒学讲堂。各地学宫都将明御制《敬一箴》刻成石碑于“敬一亭”供奉,所建之亭遂称为“敬一亭”,成为文庙标志性建筑。

“敬一箴”是明代嘉靖五年至六年(公元1526年至1527年)明世宗朱厚为教化天下,宣扬儒学而作。明御制敬一箴碑文如下:

人有此心,万里咸具。体而行之,惟德是据。敬焉一焉,所当先务。匪一弗纯,匪敬弗聚。元后奉天,长此万夫。发政施仁,期保鸿图。敬怠纯驳,应验顿殊。征诸天人,如鼓答桴。腾荷天眷,为民之主。德或不类,以为大惧。惟敬惟一,执之甚固。畏天勤民,不遑宁处。早敬维何,怠荒必除。郊则恭诚,庙严孝起。肃于明庭,慎于闲居。省躬察咎,警戒无虞。曰一维何,纯乎天理。弗参以三,弗贰以二。行顾其言,终如其始。静虚无欲,日新不违。圣贤法言,备见诸经。我其究之,择善必精。左右辅弼,贵于忠贞。我其任之。鉴别必明。斯之谓一,斯之谓敬。君德既修,万邦则正。天清民怀,永延厥庆。光前垂后,绵衍蕃盛。咨议公侯,卿与在夫。以至士庶,一遵斯谟。主敬惜一,罔敢或渝。以保禄位,以完其驱。古有盘铭,曰接心警。汤敬曰跻,一德受命。朕为斯箴,拳拳希圣。庶几汤孙,底于嘉靖。

嘉靖五年六月二十一日

临清直隶州儒学

明代,临清州属东昌府,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直隶州。

临清儒学元代毁于兵祸。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平江侯陈豫镇守临清。明正统年间,临清州儒学由镇守临清的平江侯陈豫重建,地址在第五小学。至清朝乾隆七年由知州马兆英修缮,乾隆十四年知州王俊增修,使之规模完备。

堂邑县儒学

堂邑县儒学和堂邑文庙位于堂邑旧城东北隅,初建年代无考,推约在唐宋年间。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太子洗马赵松石移文庙于此。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祸(黑旗),同治十二年知县郝直恭重建。

  文庙历史上曾有历代重修碑刻八通,他们是:

  (一)金大案二年庚午(1210年)“博州堂邑县庙学记”。

  (二)元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年)“东昌路堂邑县重修县学记”。

  (三)明洪武十八年乙丑(1385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四)明成化三年丁亥(1467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五)明嘉庆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堂邑县重修庙学记”。

(六)明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棂星门改为木牌坊时的“牌坊小序”。

  (七)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年)“重修文庙之记”。

  (八)清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重修文庙碑记”。

  博平县儒学

博平县儒学始建于宋,毁于金末,元代至元九年重建。明成化初年知县祝文化移建于县治之东南隅。成化十八年知县文林因此地势低洼,择布政分司旧址改建学宫,其他在县治之东北隅。清光绪二十三年知县李维成增修。

文林(1445~1499)字宗儒,明湖广衡山人,自号衡山。成化八年(1472)进士。初知永嘉县,改知博平县。文林在博平任知县时,其子文徵明年12岁,随父居博平读书。

茌平县儒学

宋朝时茌平县儒学在县治南;金代正隆年间迁至县治西北;金章宗承安年间(1196—1200 年)县丞翟焕然以此地湫溢,再迁于县衙东南今县粮食局院内,其后再未迁移。

茌平儒学文庙遗址在县粮食局院内。内原有大殿和东西廊房。殿中有孔子像,两排廊房列着孔子七十二圣贤弟子牌位,其排列为孔庙形式。据《茌平县志》记载:在大殿前有三株约碗口粗大的槐树,槐前有一石碑,上书“灵槐”二字,此处为茌平县古八景之一的“圣庑灵槐”。

高唐州儒学

高唐州儒学文庙在州治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系知州张延瑞辟旧庙垣故地建筑而成。其后,屡经修缮。至清道光十五年,由知州徐宗幹修葺一新。

高唐州儒学文庙原有大成殿、照壁、月宫门、厨房、东门、西门等建筑。文庙是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处所,高唐文庙也是历代官办学堂。我国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大成殿南门正上方有现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李苦禅大师少年读书处”的匾额。

李苦禅少年读书处,为启圣祠,是过去供奉孔子的地方,也是历代的学堂。始建于元至元年间,明洪武三年(1370)、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乾隆七年(1742)曾多次重修扩建。主要建筑为大成殿。殿面阔5间,进深4间,占地面积275平方米,为歇山式建筑。顶部正脊前后除用黄绿琉璃瓦砌出三个菱形外,其余均为灰瓦。檐下斗拱,均为装饰性的附件,非承担重力的实拱,明显为清代建筑风格。

清平县儒学

清平县儒学文庙始建于金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也是供士子深读的学馆,是一个培育和弘扬文化的高贵场所,是古代读书人的圣殿。现为市级重点文物。经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文庙破损严重,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清平镇党委政府顺应民意,于2009年7月3日动工维修,2010年9月21日完工。

清平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为五开间、歇山式,建筑布局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位于一条南北中轴线上,两侧附设廊庑和配房,是聊城市建造年代较早的文庙建筑之一。

清平县儒学历代培养了诸多文化名人,元代中书左丞王懋德,明成化年间探花张天瑞等曾在此就读,他们的品德文采皆为后人称颂。

馆陶县儒学

馆陶儒学文庙位于馆陶旧县城(今北馆陶)内东南隅,据1999版《馆陶县志》载始建于唐朝,原称孔庙。

馆陶文庙历经多次改建修葺,整个建筑坐北朝南,采用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组合形式而建。有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敬一斋和约文、博礼斋等。庙院内青砖甬道两侧苍松翠柏,碑碣林立,东南角城墙上建有一处魁星阁,后被日军重修城墙时拆除。整座庙宇青砖红柱,双层飞檐,琉璃瓦顶,四面回廊,外设汉白玉护栏环绕庙台。

在古代,文庙内建儒学,是一所官办学校。金元以后馆陶县文化教育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兴盛,儒学就设在大成殿,明伦堂即为讲学的场所,博文、约礼二斋规制俱备。这所儒学系金代皇统(公元1141年)年间孔子48代孙馆陶知县孔渊所建,儒学创办以后,历代官府均对其十分重视,多次进行修复和重修。元代至元年间县尹刘著、大德二年知县温仲谦相继重修。元朝翰林张士观所撰《重修庙学记》(见旧版《馆陶县志》)载:“馆陶故有学。金皇统中,先圣四十八代孙县令渊实始为之。……至元十一年(1274),达鲁花赤旭世笃暖、县尹刘著更相勉勖纲纪学事,门、观、堂、庑廊、筵、斋构完重新。大德元年(1297),县尹温仲谦始至,瞻谒礼殿,大惧,弗称其制,欲葺……”明代县丞欧阳源,知县邳宣、邢政、唐祯、孟正等也曾多次修复。嘉靖十年(1531)敕建敬一亭,刻御制箴,知县史官又建启圣祠于殿西南,知县朱时叙创浚泮池。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教谕阎应震募修大殿。清朝十分出名的馆陶知县张琦,居官清廉,政绩十分突出。他曾写文章说:“(自己一到任)恭谒圣庙展拜礼毕,周视(文庙、儒学、书院等)垣宇欹颓毁草蔽砾积者不十三四,亦皆桷张甍飞,雨剥风蚀,乃心惶悚不克自恃。”所以很快就张罗着对文庙和书院进行整修。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历代的文人骚客也把这里作为晋官求仕的场所。据《馆陶县志》记载,自宋至清,馆陶县共有十九人中文进士,九人中武进士,79人中举人,243人岁贡,16人拔贡,19人府贡,65人例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文学家柳开(官至贝州知州)及王沿(官至监察御史)、王鼎(官至太常寺博士)父子,金代的郝钧(承安五年经义榜进士)、明代的孙文义(洪武庚午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郭良(天顺丁丑科进士,光禄寺少卿)、耿如杞(万历丙辰科进士,官至山西巡抚),清代的耿愿鲁(康熙庚戌科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马延眉(康熙戊辰科进士,官至守备)、高重光(康熙癸丑科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在这里,作为一庙二学,上演了一幕幕升官进爵和名落孙山的大喜大悲的前奏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鲁西地委在馆陶县城里成立。1939年初,鲁西北抗日政府为培养战地人才,在这座千年文庙,成立了筑先抗日学院,由于县城失守,后转至他处,抗日学院培养了一批批抗日干部,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节选自戴敬仁先生的博客)

阳谷县儒学

阳谷县文庙即孔庙,又称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元明以后称文庙。旧制,“府州县皆建孔子庙庭而学官附焉。”旧时儒学都设在孔庙,是县级的最高学府。

阳谷儒学文庙最早建筑年代,据旧县志所载宋崇宁四年(1105)的《阳谷县重修庙学记》,距今也已经九百余年。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清乾隆年间,阳谷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5米,宽15米,顶高13米。整座殿为砖木结构,殿外墙北、东、西三面用青砖砌成,南面为木制,殿内雕梁画栋,甚为壮观。大成殿内正座是泥塑孔子像,东西两边有颜回、子思和曾子、孟子“四大贤”塑像。大成殿前东、西庑各十余间,并建有戟门、棂星门。大成殿后是明伦堂。除上述建筑外,还有启圣祠(崇圣祠)、乡贤名宦祠、泮池、敬一亭、奎星阁、尊经阁、文昌楼、更衣亭、龙门坊、出入两牌坊等,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五四”以后,倡导新文化,长期关闭的文庙庙门被打开,曾先后被改建为县立女子小学、县立师范讲习所、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等。

朝城县儒学

朝城县。汉置东武阳县,北魏改曰武阳县,唐永昌元年(689)改曰武圣县。开元七年(719),改武圣县为朝城县。天佑三年(906)改称武阳县,五代唐复称朝城县,故城在今朝城镇西。1956年国家撤销了朝城县,分别划归山东莘县、河南范县和寿张县。

朝城县儒学在原朝城县县治南,始建于宋朝庆历年间。元朝屡经增修,至清顺治十五年知县惠光先和康熙三年知县邱晋再经修葺,趋于完备。

观城县儒学

据观城县县志记载:夏代,此地为古观国。夏代第一个世袭帝王名启,启的第三个儿子武观被封于观地。隋开皇六年(586)改为观城县。

观城县儒学原址在县治西南,金泰和三年由主薄李堂迁建于县治东南(注:县令、县丞之下为主薄)。清乾隆八年知县康维明、道光十七年知县沈玑修缮。

寿张县儒学

寿张县儒学在寿张县治东,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正统、弘治、嘉靖年间均曾维修。清康熙五十五年知县滕永正、教谕李保之、训导吴天修并修之。

范县儒学

范县自汉高祖年间(公元前206年)置县,范县县城从古至今分有四个县址。置县初期是在今河南省范县张庄乡旧城村;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因黄河泛滥,范县县城倾圮,被迫从旧城迁往今山东莘县古城镇;后于1956年范县县城再由古城镇迁往今范县老城;1994年,范县在老城南五公里处建设新区。

范县儒学文庙元代原址在旧城内,系元统年间县尹郭梦起所建,至元年间圮(pǐ)于水,县尹莫世荣重修;明洪武十三年知县张允迁于新县治(今山东莘县古城)之东。清康熙九年知县霍之琯、训导季简身捐俸维修,康熙二十六年知县黄秉忠、教谕朱辉捐俸募修。嘉靖十四年、咸丰八年、同治六年和光绪十九年均有修葺。 高文秀编辑整理

(0)

相关推荐

  • 巩昌府学校考

    <通志>府县<志>合载 本府〈陇西县附郭〉 巩昌府儒学 在府治南,旧在城西南隅,明隆庆元年,守道刘伯燮改建,城中以古万寿寺相易为之,万历乙巳,守道周懋相改迁在城南街东,向天启元 ...

  • 寿邱山:镇江最具文教气息的地方,山上曾有座“文庙小学”!

    ▲ 镇江县立文庙小学,1942年7月的毕业证书 最近得到一张镇江的老毕业证书,年代在民国三十一年七月(1942年7月),当时的镇江还在沦陷中,但这年的6月,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惨败,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 ...

  • 兖州府旧事:滋阳县儒学

    观兖州 知天下 滋阳县儒学 杜心广 <辞源>注:"儒学,儒家之学.--元明清于各府.州.县设立学校,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及训导等职,掌教诲所属生员."滋阳县作为儒家文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千载诗书城

    千载诗书城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人以文名,城以人兴.盖州,自古以来儒学昌盛,蔚然成风:自金.明时始,盖州进士.举人.生员.贡士等层出不穷.明清以来,许多名家大儒纷纷在此聚徒讲学,书院.学堂盛行一时 ...

  • 【孔庙】四川洪雅文庙:有限开放,绿植遮挡

    关于洪雅县的沿革,洪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洪雅县志>中称北周保定二年(562年)设置洪雅县,治所在丹棱县城乡,天和二年(567年),镇压僚人后于县西设置洪雅镇,此即今日之洪雅县洪川镇 ...

  • 【孔庙】浙江上虞文庙:曲折难觅,县志备载(上)

    就我目前查到的资料看,光绪版<上虞县志>卷三十三<学校志>中所载当地县学的沿革,乃是同级别县志中资料最为丰富者.其总计达二十余页之多,文中多有引用前代史料.对于庙学的记载,文中 ...

  • 四月苏鲁·苏北现存最早500年历史丰县文庙大成殿

    南开大学宁稼雨的雅雨书屋:青灯摊书.传道授业.以文会友.闲情雅致. 离开沛县,驱车赶往丰县,来到苏北唯一一座保存比较完善的古建筑,丰县文庙大成殿. 丰县文庙,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解放路西侧,是苏北现存 ...

  • 【孔庙】四川德阳文庙:冠盖川蜀,独有四亭(上)

    关于德阳文庙的规模,王鹤鸣,王澄,梁红所编的<中国寺庙通论>中给出的结论是:"德阳孔庙现为四川地区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李芸在<浅析德阳文庙现在格局 ...

  • 田光建任东昌府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刘兴利任院长

    10月21日下午,东昌府区区委组织部在聊城市人民医院东昌府院区行政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会议,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段伟.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凯生.区委远程教育中心综合科科长李伟伟,以及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 ...

  • 骨子里的莎士比亚情怀,东昌府,奥森花园复式设计!

    设计不是简单的解决美观.实用与结构的问题,设计是释放欲望的艺术,是开启每个个体的理想大门! 莎翁创造出相当数量生动活泼.简洁精辟.色彩鲜明的短语或习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表现力,也使其作品更富有情趣. ...

  • 晋堂邑,(宋博州,明东昌府现在聊城)王鉴

    ​王鉴,字茂高,堂邑人也.父濬,御史中丞.鉴少以文笔著称,初为元帝琅邪国侍郎.时杜弢作逆,江湘流弊,王敦不能制,朝廷深以为忧.鉴上疏劝帝征之,曰: 天祸晋室,四海颠覆,丧乱之极,开辟未有.明公遭历运之 ...

  • 东昌府古城撷景【旅行京冀鲁苏】

    东昌古城即聊城古城,历史上称为聊城孝武渡西城,古城被东昌湖所环绕,992年(宋淳化三年)黄河决口,巢陵城毁,博州和聊城县治所迁至孝武渡西筑新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 东昌府在明.清时期曾为古 ...

  • 东昌府书庄林立,古城书香延绵二百年

    提到古城的书,海源阁自不必说,20余万册的古籍秘藏使之声名远扬并铭刻青史.而古城内书香曾经延绵200多年,东昌府刻书印书的历史地位,甚至与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棋盘街齐名. 清末俚曲<逛东昌> ...

  • 东昌府广告机

    在东昌府选购无色差液晶拼接屏,15寸壁挂广告机,落地式触控一体机.55寸液晶监视器.98寸纳米黑板.32寸云班牌等产品. 广告机应用行业: 广泛应用于店面.KTV.博物馆.汽修厂.餐饮.家用.旅店.网 ...

  • 东昌府住建局为民服务电话

    东昌府区住建局"为民办实事"服务热线

  • 山东省东昌府堂邑县路家堂(冠县柳林镇后路堂村)追根溯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谱牒身之本也. 历史变迁,斗转星移.我祖因遭遇不偶,立志隐逸.我族源于姬姓:出自远古帝喾之孙玄元的封地路中,属于以封邑名字为氏.据<唐太原令路公神道铭&g ...

  • 路氏二公后裔字辈(山东冠县,原东昌府堂邑县路家堂),

    山东省冠县路家堂字辈 我族得姓玄元公,汉邳离侯博德公食邑清渊县以来为我族开基圣祖,路氏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始迁祖二公,明洪武五年卜居东昌府堂邑县城北四十五里(今冠县柳林镇后路堂村),已有六百四十八年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