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41:和王安石势如水火,却和他的弟弟王安国成为好友
公元1071年的正月,苏轼又被授予一个太常博士的闲职,掌管祭祀之类的行政事务,正七品官阶。
既然闲得无聊,那就继续做一个诗酒风流的交际达人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成了好朋友。
说来也怪,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国和王安礼都是当时的名士,但他们就是和哥哥尿不到一个壶里,常常与他作对,让王安石颇为头疼。
比如王安国吧,自幼聪颖异常,见识不凡,诗词文俱佳,但他不愿凭借王安石的地位求得官职,直到41岁时,才由韩琦的推荐,经神宗面试,赐进士及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
1071年,王安国任期届满,回到京师。神宗寻思着他是王安石的弟弟,就询问他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没想到他直言不讳的说:“恨之人不明,聚敛太急耳!”批评王安石用人不当,敛财太急。
一番话说得神宗很不高兴,只让他去崇文院校书,后改为著作佐郎秘阁校理,一辈子和书打交道,也算是适得其所吧。
此时的苏轼仕途也不顺,就和王安国成了既同病相怜又惺惺相惜的好友。王安国喜欢吹笛子,王安石为此屡次劝他:“你能不能干点正经事,吹笛子有毛用?”王安国反唇相讥:“总好过你天天跟一帮小人一起混。”王安石气得哑口无言。
恰好,苏轼擅长弹琴,在一起时,两个人难免要琴笛合奏一曲,真乃一大乐事。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以论诗为乐。
有一次,两个人又在一起瞎聊天。苏轼忽然想起一件事:“前几天,写了一句诗,无奈想不到对句,王兄可否一试?”王安国答:“来就来呗。”
苏轼随即念出上句:“为我周旋宁作我。”王安国脱口而出:“因郎憔悴却羞郎。”哈哈,果然妙极。既然说到王安国,那不妨看下他的一首词作:
《清平乐·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如此这般,1071年的上半年,苏轼基本上没干什么正经事,每天里不是和朋友们侃大山,就是在家里闲读诗书,或者陪孩子们嬉闹。
但是,闲太久了,也是挺难受的。苏轼觉得,再这么耗下去,自己非废了不可,于是向皇帝上书请求外任。
经过一番考虑,王安石最终安排苏轼到杭州任通判。目的只有一个,杭州乃烟花之地,让他沉醉于山光湖色,消磨他的锐气,免得在朝廷里多嘴多舌。
这个办法能奏效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