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哒的青蛙旅行,会改变我们“用手机”的方式?
“青蛙旅行”火了,这款来自日本的放置类手游靠着它那轻松的玩法、清新的画风和有趣的主题突然之间就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的玩家。不管是否能够看懂其中的语言、不管“蛤儿子”是宅在家里还是“出门远游”,总有那么一群玩家父母们心心念念,就好像是在看着自己的宝贝一般,对着手机屏幕微笑……
要按照过去的规律,出现一款如此热门的手游,那些手机厂商们早就该行动起来,或是在文案上蹭热度,或是推出对应的“手游优化”功能,或是直接发布联名版新机了——之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行为,多半是因为《青蛙旅行》的“佛系”属性和商业气氛什么的实在是格格不入吧!(笑)
话虽这样说,但在笔者看来,《青蛙旅行》成功的秘诀之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值得手机厂商们学习的——至少,在“给用户带来的感觉”,也就是交互方面,很值得一提。
青蛙很治愈,手机却依旧冷漠
比如说,当我们在工作中感到疲劳的时候,当在通勤的路上一个人寂寞烦躁的时候——“青蛙(或是类似的放置养成游戏,其实有很多)”可以让我们感到安慰和放松。但为什么我们的手机本身就不能变得更加“治愈”呢?
没错,仔细想想,其实这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很难实现的事情——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户作息习惯的智能提醒也好,自然语音交互也好,对于现代的手机而言都不是什么难事。苹果的Siri可以给人讲笑话,三星的Bixby能够实现更自然的语音交互、还能理解跨程序的指令,就连部分国产手机现在都具备了基础的智能交互功能——比如在天气恶劣或交通拥堵的时候做出提醒等等。
但是,我们一边赞叹着“蛙儿子”亲切治愈,一方面却又很少有人觉得自己手机上这些原本更为先进也更为实用的智能关怀功能“治愈”——不是么?
“科技性冷淡”实属无奈之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不见得是因为技术的缺憾,更多的反倒是因为一个简单而又无奈的理由:成本。
无论是iPhone还是三星,是华为还是小米,手机设备面向的用户是多种多样的,手机厂商并不知道在一部设备的消费者中,有多少人喜欢“萌”、喜欢“治愈”,又有多少人只是单纯追求“科技感”,还有多少人其实根本什么也不追求,只是单纯地人云亦云……由于有这种对用户喜好的不确定性,比较保险的做法就是将所有的界面、色彩、动画效果、包括各式语音助手的语音语调都设置得尽可能“中性”、“普通”——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科技性冷淡”。
这样的结果是,无论是哪一类的用户,都不会在第一次体验时轻易地反感——但是,反过来也就意味着,无论是哪一类的用户,都很难产生亲近感。
当然,理论上,厂商们可以通过开发多种不同类型、不同情感表现方式的AI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在初始设置中加入对用户审美方式和交流习惯的评估,亦或是通过自学习型的AI,让手机在交互呈现上可以更加符合当前用户的习惯……这并不是笔者的脑洞,而单纯只是成本的问题。
AI或许能改变这一切,但不是马上
毕竟,到目前为止,移动设备的“AI化”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无论是哪家厂商,都还只是把AI作为“手机”的一个附加卖点来看待的,大家做的只不过是“带有(部分)AI特性的手机”,而不是“”手机形态的AI终端”。后者可以说将来必然会出现,但似乎不会那么迅速地得到推广。
当然,就近期而言,“治愈”的小青蛙或许还是能够让有关厂商意识到,打造一台“更萌”、“更贴心”的设备,或许可以获得一部分用户群体的狂热支持,以至于为将来的随身AI时代做个预演。只不过,这样的设备最快也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和我们见面了。
要问为什么的话,因为距离大家集中发布新品的时间(2018年MWC展会)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 推 荐 阅 读 」
高通选择众多的中国手机企业“结盟”,我们总结了主要的三点原因。
蛰伏已久的三星芯片业务“觉醒”的理由,其实很简单。
「 年度评选赢大奖 」
动动手指,选出你最喜爱的品牌吧!
还有丰厚奖品在等你!
参与方式:
点击公众号下方菜单里的【点击有礼】
觉得有趣就关注我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