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难右难,左右为难

铁路公园。
走过一段阴凉的铁路栈道,在万寿路口,向左?还是向右?
向左,吃清淡,向右,吃肥腻。
左边,有面包牛奶、清粥、小菜、古龙早餐……
右边,有面线、沙茶面、肉包子、炸酱面……
日子久了,一种生活,尤其一成不变的生活沉淀为习惯,腻烦油然而生,反复如砂纸打磨心理之下,接受惯常定势的所谓定力被视为素质、智慧。
果断向左或向右需要的不仅是自信,还有对既定生活模式无可奈何的选择和接受。
向左怎样?向右又如何?有没有第三种第四种第N种选择?应该有的。只是我们通常习惯性地顺从。
说起来挺简单的:浑素搭配,南北融会,口味调和……现实的感受,却是无法细想。一细想,那些口味就在脑海翻江倒海,令人熟悉到吐。
盖因何故使我们只有死板而僵化的选择?是因为我们没有时间、没有条件或者放弃了自炊,甚至于不被允许自炊。
最为悲催的是: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放弃了自我。
固有的选择就在街上。选,就得顺从,不选,就只好饿肚子。我们就这样每天面对固有的没有办法的选择。不是手中没有银子,就是身体无法消受,或者,没有帮助,到不了可以选择的地方,没有人喂饲,再好的食物到不了口……
这才是“悲剧”所在。
吃或不吃,一餐两餐,通常不是什么问题。
吃什么或不吃什么对于人一生常常是大问题。
有的人口味重,肥腻,无荤不餐,以致脑满肥肠、大腹便便,谁说他生活习惯不好他一准跟谁急。一辈子好歹就这么过着,不深究就没有什么问题。
有的人口味清淡,朴素、简单,性情平和食性淡然,身体清癯,平和散淡,也是一辈子慨然而过,不比较看不出什么高下,也感受不到什么优劣。
只有当多种类型多种状态的人放在同一语境里比较,才见高矮胖瘦,健壮羸弱。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吃,作为人生至关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水平。咸淡荤素肥甘苦自知,如果总在纠结或左右摇摆不定,生活状态可想而知。
一味左,或一味右都不是明智的选择,甚至根本就不是正常的选择。不左不右中庸以对,荤素搭配、肥甘兼容看上去也很简单,其实也非易事,不一定符合所有人。多维多彩的生活原本是不应该也不可能整齐划一的。我记得王蒙曾写过一篇关于吃的小说《坚硬的稀粥》,一家人习惯地吃着稀粥,大家意见很大,于是不断冲突、调整、改变,最后改来改去,意见还是很大,最终,一家人发现:还是吃粥比较好。
一个人的问题好解决,只是当个人进入家庭进入群体进入社会时,个人兴趣、喜好时常与群体意识抵触、冲突。而当个人食性受到强者威力、权势、强权规划、限制、制约乃至强迫时,选择权丧失的同时,左、右你说了不算,你没有自由,更遑论自主。
给你什么,得接受什么;
让你吃什么,就得吃什么;
不许你吃什么,就不能吃什么……百十来斤就身不由己生不如死了。
这种悲剧叫“专制”。听起来,这词似乎很大条,其实真的简单到如同吃饭。
我站在铁路与公路的十字路口犹豫。
等待是毫无意义的。
往左难,往右也难,忽左忽右似乎也不是很好的选择。那么直行或许还有机会?路会长一些,时间也会更久一点,但无疑选择似乎也会更多。
这都是一厢情愿,都带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有没有靠谱的办法?有的。提前做好计划,做好充分准备,起早一点,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或荤或素,或荤素搭配,按自己的意愿,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吃多少就做多少。
这种格局,不扎堆,不互扰,清静,惬意,自如,且少了关于食品安全的许多问题。
自力、自主、自如、自由、自在……
但现实是,依赖惯了,当下必须选择。不选择除了饿肚子,别无他法。这就是人生很多无奈中的一种。
当人生陷入某种习惯性陷阱的时候,将面对太多局限、太多依赖,甚至全部的被控制,此时,随大流的选左选右或不得已饿肚子,都是因为我们已经早已放弃了自己:无法或根本不重视自己的身体、意志和思想,许多需要自己付出来满足的念想和欲望,只是一门心思地等着、靠着、指望着吃现成。花钱购买的即使并非心仪的食物,也一样吃下去,甚至根据需要装作吃得津津有味。谈起美食来,没准还像美食家一样侃侃而谈头头是道。
在这个维度,左和右不过是幌子,谁也别说自己是清醒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