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针灸治颈椎病详解

2021-08-24 09:53·

(原文链接查看)

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等,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等一系列表现为疼痛、麻木等的病变,为综合病变,或颈椎综合征。多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缓慢,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与风寒,外伤劳损,长期伏案工作等有关。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多因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引起筋失濡养或因风寒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或因外伤劳损,经络瘀阻,致使上肢疼痛、麻木等,属中医“骨痹”,“项强”等范畴。

颈椎病不属于急症,但在急性风寒侵袭、外伤劳损、过于劳累下引起头疼头晕、颈项强硬、上肢麻木、疼痛等诸症加重或反复,属于急症治疗范围。

【辨证要点】

1.风寒湿痹

颈肩部恶寒,怕冷,受凉疼痛加重,遇热疼痛减轻,舌苔薄白,脉浮紧。

2.瘀血阻络

颈项疼痛,活动受限,夜间增重,并向胸背、肩背、上肢放射性疼痛,舌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不足

颈背疼痛,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阳虚者,畏寒肢冷,夜尿频;肾阴虚者,盗汗,口干舌燥,心烦易躁,舌红,脉细数。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2.单穴取穴

第一穴:后溪穴,适用于风寒湿痹,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型。

第二穴:外关穴,适用于风寒湿痹,瘀血阻络证型。

第三穴:额中穴,适用于风寒湿痹,肝肾不足证型。

3.治疗方法

用毫针针刺。

【操作方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根据病情操作。

第一穴,后溪穴,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毫针,直刺后溪穴,快速进针,深1~1.5寸,酸、麻、胀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运针1次,留针半小时,每日治疗1次,轻者7天为1个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第二穴,外关穴,腕背横纹后2寸,尺桡骨之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用1.5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外关穴,深0.5~1寸,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5次,轻者7天为1个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第三穴,额中穴,在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

泻法捻转,每10分钟捻转1次,捻转5次,轻者7天为1个疗程,重者需2个疗程。

【病案举例】

验案1:颈椎病(风寒湿痹)

王某,男,42岁,干部,2009年1月20日初诊。

颈背部酸累2年,左手指麻木3天。2年来,因伏案工作,紧张劳累,加受风寒,颈肩、胸背、四肢疼痛酸累,头脑不清亮,喜热怕冷。近3天,左手指麻木,时而出现,多在早起骑自行车时发生。医院颈椎拍片,诊断为颈椎增生病。曾用过理疗、针灸、拔火罐、牵引等,均有效,但至今未能控制症状发生。每逢劳累、紧张、风寒、饮酒过量后病情加重,饮食、睡眠均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舌苔中后略腻,脉弦细。证为风寒湿邪,侵袭颈背、肩臂,络脉不利,治宜祛风散寒,利湿通络。取后溪穴针刺。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后溪穴并透合谷穴,得气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1~2分钟,颈背酸累症状消失,头脑转清亮,颈肩胸背沉紧感减轻。15分钟捻转1次,共4次,诸症悉除。1日1次,连续巩固治疗10次,左手指麻木未再出现。并嘱咐经常活动颈椎、肩臂等处,少饮酒,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语:《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本案风寒湿邪俱在,痹证无疑。治疗祛风、散寒、利湿为其治,而后溪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穴,颈背、肩臂为其循经之处,故选后溪穴针刺。因病史较长,本证为虚证,故用补法捻转治疗。颈椎病虽然顽固,容易复发,但用上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循经取穴,辨证治疗。

验案2:颈椎病(风寒痛痹)

赵某,女,44岁,工人,2009年11月26日初诊。

颈肩背臂胀痛2月余,加重2天。因野外作业劳累加受凉,右侧颈肩背臂冷凉作痛。喜热恶寒,颈部活动受限,右上肢酸累麻木,天气变冷加重,干活出汗减轻。近2天,因劳累并着凉,病情加重。医院X线片:颈椎增生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此为风寒袭络,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选左侧后溪穴针刺。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后溪穴,并透合谷穴,得气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1~2分钟,右侧颈肩背臂出现温热感,其胀痛即刻缓解,右上肢酸累减轻。每15分钟捻转1次,共4次。每日针灸1次,连针5次,诸症平息。

按语:《黄帝内经》云“风气胜者为风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本案风寒之邪,侵及颈肩背臂处,气滞血瘀,络脉瘀阻,为风寒痛痹。治疗凉以热治,用烧山火补法治疗,用后溪穴针刺,首次治疗症状即缓解,连针5次,随访半年未复发。可见,后溪穴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化瘀止痛之功。对颈椎病因风寒加重引起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验案3:颈椎病(着痹)

李某,42岁,女,会计,2009年12月6日初诊。

左上肢时时麻木1年余,加重3天。1年来,因工作紧张劳累,左上肢经常麻木、无力,麻木时多在早晨睡醒觉后或骑自行车时发生。麻至左手中指、无名指、小指,短时即过,右上肢经常无力,颈椎X线片:颈椎增生病。多次牵引、中药、针灸等治疗,但仍不能控制发作。本病多在低头工作,受风寒或生气着急时加重,近3天来,因年终结算,工作加班加点,劳累过度,加受风寒,上肢麻木发病频繁。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缓兼涩。中医辨证:脉沉缓主风,兼涩主湿,湿为黏滞之邪,侵着肢体,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痛、沉重。脉证合参,证为风湿合痹,为着痹。治以祛风、利湿、通络。选取外关穴针刺。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右侧外关穴,得气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捻转1~2分钟,左上肢有热感,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1次,连针5次,左上肢麻木未再发生,嘱咐患者坚持颈部活动锻炼。考虑病史较长,又巩固治疗5次,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颈椎病肢体麻木,治疗效果欠佳,易于反复,但针刺外关穴,用烧山火补法捻转治疗,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长时间随访未复发,说明外关穴治疗麻木湿痹证,具有独特的优势。

验案4:颈椎病(痛痹)

曹某,女,47岁,工人,2010年1月6日初诊。

颈背疼痛2年,加重2天。2年来,颈背时而作痛,但不重,未经治疗。2天前,因值夜班不慎受风寒,颈背疼痛加重,尤其右肩臂酸累、疼痛,夜间为著,不能安眠,穿衣困难。颈椎X线片:颈椎增生,颈椎4~5椎间隙变窄。西医诊断为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辨证:素有颈背疼痛,今有风寒侵袭,夜间增重,为寒凝气滞血瘀,络脉瘀阻所致。治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先取左侧后溪穴用补法治疗,颈背疼痛缓解,但右肩仍疼痛不解,后取左侧外关穴针刺,而取效。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外关穴,酸、胀、麻感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1~2分钟,右肩臂疼痛有热感,疼痛缓解,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每日1次,针后当晚右肩臂未疼痛,睡觉平安,连针5次,诸症悉去,随访2个月未反复。

按语: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上肢肩臂为其循经之处,“经络经过,主病所及”,故肩臂疼痛治疗,收效显著。《黄帝内经》云:“寒气胜者为痛痹。”本案可按“痛痹”治疗,而用外关穴针刺后,肩臂疼痛获愈。由此可知外关穴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所以,外关穴对于因风寒引起的上肢疼痛或神经根型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

验案5:颈椎病(督脉经腧不利)

李某,女,42岁,工人,2010年2月26日初诊。

头痛头晕、颈背疼痛4个月,加重2天。4个月,低头干活,紧张劳累,加受风寒,头痛头晕,头胀发空,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乏力,颈项强硬,转动困难,颈、肩、四肢疼痛,近2天,因值夜班,病情加重,尤其右上肢为重,颈椎X线片:颈椎增生病。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缓,尺沉细。此为风寒侵袭督脉,督脉经腧不利。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督脉,经用后溪穴针刺,颈背强硬,转动困难,颈、肩、背、四肢疼痛缓解,但头晕仍不见效。细审病情,为督脉虚寒所致。选经验穴额中穴治疗。

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额中穴,得气后,用烧山火补法捻转,1~2分钟,头颈部有温热感,头痛头晕显著减轻,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头痛头晕即缓解,头转清亮,眼也清亮,余症好转。每天1次,连针5次,诸症悉除。

按语: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颈肩痛”等范畴。颈项属于督脉,而督脉贯脊属肾,主一身阳气,与任脉相接。风寒侵袭督脉,督脉经腧不利,致使头痛、头晕,颈、肩、背、臂、四肢疼痛。治宜祛风散寒,疏通经络,先后针刺后溪穴、额中穴,诸症缓解,进一步证明后溪穴对于颈肩背臂风寒疼痛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但对头晕效果较差。头晕与肾虚有关。选额中穴治疗5次获愈,说明额中穴具有补肾、益髓、固督之作用。而额中穴对督脉虚寒引起的头晕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临证心得】

1.颈椎病,风寒湿痹,瘀血阻络者,首选后溪穴针刺。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一为循经之处,二为辨证取穴,故取效果显著。

2.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可疏通颈项之经气,宣通三焦,行气活血,散瘀定痛,因此,对颈椎病风寒、风热、瘀血阻络者,针刺效果显著。

3.颈椎病肝肾不足型,针刺额中穴。急性期,选后溪穴或外关穴,恢复期,选额中穴针刺。额中穴属于经验穴,位于前发际正中,与印堂穴之间连线中点处,属于督脉。督脉贯脊属肾,具有祛风,通督,补肾,醒神之功,主治头痛,眩晕,颈腰脊背痛。颈椎病肝肾不足型,针刺额中穴,为首选穴之一。

4.在治疗期间,经常活动颈部,前后屈伸,左右旋转扭动,颈椎左右旋转180°,要求动作轻、缓、揉,坚持锻炼20分钟左右,每日1次,有助于提高疗效,防止复发。

注:文中由培医教育整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