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古城十景之十——十院寺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笔者微语
泰兴古城十景至此篇,笔者已介绍完毕了。葛正浩先生的介绍于本公号亦已到了第九景,剩下这最后一景介绍后,我们二人对泰兴十景的介绍便告一段落,或算基本结束。在此,笔者由衷地感谢诸多读者朋友对本人挖掘地方文化方面所做努力的关注、鼓励与支持;感谢许多相识和不相识朋友的点赞、赞赏与留言赐教;感谢市电视台《智慧泰兴》和市政协《泰兴历史文化》编辑部对本人所撰有关文章的刊发!其实,这里闪耀着的是大家对桑梓、对桑梓文化热爱的一颗共同的赤心!其实,我所做的仅是一点素材的考证辑录与文字的系列整理,并因此而沉醉,因为于这些搜集、归类、梳理之中,我对那些所有留有文字记载的先贤哲士,对今日尚隐于市井乡野的满腹巷文村史的高人,对与我同志已然有文字于报端的仁人和媒体人,更是充满了景仰与敬意!
泰兴古城十景之十——十院寺
李长贯(杏园秋雨)
泰兴十景之十,历来存在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十寺庙,即泰兴的十大名寺——广福寺、庆云寺、建安寺、东岳庙、城隍庙、龙王庙、将军庙、药王庙、都天庙、火星庙。这十座寺庙都有其掌故传说,都可专篇介绍的,所以于此暂不细说。只道这十景之十的第二种说法为十院寺,即指泰兴十大名寺中的广福寺,倒是为许多人所认同的。
十院寺是泰兴人的俗称,寺院全名“敕赐广福律寺”,故址位于老城区的攀桂铺,今仙鹤湾以西,府前街以东,即泰兴国际大酒店那儿,为仙鹤湾风光带的一部分。这座寺始建于隋末,再修于唐光化二年(899年),至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因寺院由弥勒、慈氏、文殊、大悲、普贤、释迦、地藏、观音、罗汉、吉祥等十座院落组成,故称十院寺。清代鼎盛时,寺院占地几百亩,是名闻大江南北的律宗道场,法嗣于扬州石塔寺。泰兴设县前于济川古镇即有两座古刹,其中最大的便是这十院寺。另一座是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的水月寺,当时均属淮南道扬州广陵郡海陵县。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年),设泰兴县,县治位于柴墟镇(今高港区),十院寺时位于泰兴县济川镇延令村。南宋初年,因金人入侵,迁县治于延令村,并筑高城,十院寺始于城内。宋末元初,泰兴频历战火,寺院渐颓。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张士诚起事,国号大周,攻占泰兴,驻兵寺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攻克泰兴,十院寺再遭兵劫,殿宇毁坏,僧人渐散。 明代前期和中期寺院有修有废,未能复其盛况。嘉靖年间,江南文坛领袖王穉登在泰兴看到一片颓败的十院寺,写诗叹道:“广福唐年寺,禅灯白日昏。无僧礼龙像,偏地牧鸡豚。法已三车废,名空十院存。乐邦金可募,重布给孤园。”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寿州(今安徽寿县)道士李道明来泰兴,占十院寺,“时广福寺圯,道人募修之,补饬故物,崇建新制。”这里的“崇建新制”即是改佛制为道制。时浙江上虞人陈继畴出任泰兴县令。陈继畴是一位有作为的官员,上任第一年重修庆云寺,第二年重修十院寺,他将道士逐出了十院寺,请来僧人心慧主持寺院,并与心慧住持共同募修十院寺,“数年顿还旧观”。同时,他又让工匠在古城东南城墙上建起瞭望阁,即声名远扬的腾蛟阁。他还主持修编了泰兴县志。当时泰兴也因此有十二景被人称颂,且产生了著名的《江城十二咏》。十二景的后四景,即由陈继畴首先赋诗推广,并得到公认。
陈继畴进士出身,是位诗人,在十院寺即广福寺修建完工后,陈继畴曾赋诗《广福疎钟》、《修庆云广福二寺》记之。《修庆云广福二寺》,开头四句是:“去年修庆云,城隅表甲观。今年修广福,丹粉亦灿然。”从中可以看出,十院寺虽经重修,其风头已大不如前,泰兴第一寺的名号,从此让位于庆云寺。不过,十院寺并未从此淡出历史舞台,香火一直持续。作为泰兴十景之一的十院寺和作为泰兴十二景后四景之一的“广福疏钟”,知名度一直很高。后来,寺庙被再次修缮,“营构层阁庨豁殊胜其遗志也”。至清代乾隆年间,十院寺又一度颓败,残破不堪。住持僧钦文和乡绅季葆仁决心再度募修十院寺,寺院规模也由此再次扩大,修成后季葆仁也曾赋诗《广福寺募修告成赠钦文方丈》记之。乾隆四十五年,在县令孔继檊的主持下,乡绅张家熹、桂耳顺、陆显宜、何志贞等,出资重修十院寺,并在寺东增建准提院,其规模远过十院。光绪年间,“更建丈室,别构毗卢阁五楹”。至此,寺院规模已近百亩,其后华枢法师建起尊经阁,高大轩敞,引人注目,并传数次三坛大戒,名闻大江南北。1938年3月7日,日寇两架战机轰炸泰兴县城,投弹5枚,炸死军民10人,炸毁民房11间,十院寺大雄宝殿也被炸毁。
解放后,十院寺残余的寺舍约50间逐渐被拆,部分被辟为县政府第一招待所。“文革”期间,寺院其余部分被拆,后被县广播站和民居分占。寺内藏经楼内藏的明版一部大藏经,也在“文革”期间散失一部分,余下部分所幸被文化部门保存。寺内的一座厢房,则被移建于城外的庆云寺。如今,正在重建的泰兴国际大酒店东部,连同仙鹤湾西部的大部分地块,即是当年寺庙的遗迹所在。十院寺的影子,只留在陈继畴那首《广福疏钟》诗篇里:“斗转参横漏欲沉,钟声缥缈出丛林。九霄曙色分仙掌,十院残灯照幻心。风饶泮宫疑振铎,月来宫舍伴鸣琴。逢僧漫订山中约,净业无如此地寻。”曾有一泓清水的洗钵池遗迹,则位于今仙鹤湾风光带内新建的隆盛拱桥向西地段。
十院寺是泰兴唯一的律宗寺院,担负着弘扬律法、僧人受戒、僧才培训,以及对本地破戒僧的处罚等重任,在清代是与宝华隆昌寺、泰州光孝寺、扬州石塔寺齐名的律宗道场,是泰兴境内最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 十院寺的影响还在于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人。清同治五年,寺院开办慈善义塾免费招贫困学童读书;光绪三十年,寺院又在知县龙璋支持下,腾出华严境所创办初等小学,我国近代著名的传记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教育家朱东润先生曾在此启蒙;据老人们回忆,每到灾荒之年,十院寺僧人还省出粮食,开办粥厂救济灾民;每年农历七月三十,还到县城各处“放斋孤焰口”,救度孤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光阴荏苒、岁月流逝,沉寂了50多年的十院寺遗址迎来一次机遇。2001年6月,泰兴市启动建设仙鹤湾风光带。原十院寺洗钵池、明代鲲化池、古牌楼、清代奎文阁、泮池、大成殿、古延陵村、朱东润故居等景点古迹均在建设范围内。2003年3月12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允贤、李念祖(泰兴籍)联合创作的伏虎禅师塑像,由北京运抵泰兴仙鹤湾,从此十院寺遗址上又多了一大景观。
千百年来,十院寺高僧辈出,享誉佛门。其中,尤其以隋唐时期的伏虎禅师法响最为出名。根据唐代《续高僧传》、清代《泰兴县志》和《靖江县志》等文献,人们可以整理出法响的传奇一生。“释法响,俗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年十六出家……”法响,生于公元553年,即南朝梁承圣二年。光大二年(568年),16岁的法响在十院寺出家。 相传,法响在十院寺出家后,潜研经藏,精进修持数十年,即得成就。饭后,他总在寺后一池塘洗钵。他洗钵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他把钵一起放在一个大篮子里,浸在水中用一根棍子反复搅拌锤打。坚硬的陶钵到他手里变得就像棉布一样柔软,任其锤打成什么模样皆不损坏,洗到最后他还把钵的里面像翻布袋一样翻来覆去地搓揉浆洗,看得人目瞪口呆。镇中毁僧谤佛者,皆被摄服。此池塘因此得名洗钵池。此外,法响常常独自静坐池边,凝视虚空,若有所思。此时总有白鹤伴其左右,长而久之当地人即称此地为仙鹤湾。让人遗憾的是,现在洗钵池遗迹湮没在仙鹤湾风光带中,即便许多土生土长的泰兴人也不知所踪。
有关法响的传说很多,除了著名的《洗钵篇》,再一个就是《伏虎篇》了。古籍云:“邑有虎害,响设斋召虎,虎至,弥伏不动,响杖其胫背,自是绝迹。”意思是,本县有虎害,法响做法事唤老虎前来。老虎乖乖地来了,老老实实伏在法响面前,一动不动。法响用法杖敲击老虎的腿和背,让它老实点,不要找麻烦。从此,老虎在泰兴境内绝迹了。据传唐时,海陵济川一带较为荒凉,林深草密,时有虎患危害乡邻。为此,百姓常凑钱请猎户捕杀,皆无功而返,甚至被其所伤。为保众生和谐相处,十院寺法响择日设斋召虎。设斋当日,一只猛虎冲入人群,攫取一人而走。禅师大喝:今日法会,即是专为你等举办,快将此人放下!猛虎听后,果然将人放下,慢慢退去。不一会,几十只猛虎成群结队,来到会场。众人大惊,四处躲避。这时,禅师来到虎群前,用手杖轻轻敲打猛虎颈部,为它们说法。完后,猛虎纷纷退去,从此隐声匿迹。法响将虎赶走后,名声大作,被称为“伏虎禅师”,求法者络绎不绝。晚年,禅师听说长江中的孤山环境清静,“于济川镇南小孤山建寺以居”,在孤山建正见寺,即后来的孤山寺,座下常有两虎听他讲经说法。这种记载,颇有几分神话意味。但海陵当时濒临海边、树木茂盛,有野兽出入应为实情。所谓“命虎放人”的说法,或许是佛教典籍中用来宣扬佛法神力的一种说法。 据唐代《续高僧传》记载,贞观四年冬初,……(法响)面西而终,年七十八。法响在孤山圆寂后,“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禅师祠。” 后来,小孤山部分山体崩塌于江中,伏虎禅师祠便向北迁徙,清代初年“移县东南莲子荡”,建禅师殿供奉,当地人称“伏虎罗汉”或“禅师菩萨”。后此地便改“莲子荡”为“禅师殿”,即今泰兴市广陵镇禅师村。据老一辈村民介绍,禅师村原名宁界乡莲子荡,在很久之前就改叫禅师村了。伏虎禅师殿古庙,原来位于禅师村四组、现已废弃的禅师小学北面,占地约八亩的一个方形小岛上,建有正门、前厅、大雄宝殿、东西厢房、藏经楼、方丈室、偏门及四周院墙等。经宋、元、明、清多朝扩建修缮,颇具规模,是与泰兴庆云寺、广福寺齐名的千年名刹。古庙多次被毁后,近年来人们在禅师小学内又重修了一座新的禅师殿。
古庙是为纪念伏虎禅师三个师兄弟舍身求雨而建的。相传,有一年,泰兴久旱无雨,百姓在广福寺即十院寺设坛求雨,许多天却滴雨未下。农历六月初二,为一方众生,伏虎禅师义无反顾地披上袈裟走上祭坛,请人在台下架满柴草,当他拔下点燃的蜡烛丢向柴草时,台下人惊呆了。他催同来台上执事的两位师兄赶快下去,可两位师兄面对大火毫无惧色,执意要与他共度众生。求雨成功了,但伏虎禅师师兄三人已葬身火海,众人都跪下来失声痛哭。雨过天晴,坛台的灰烬中清烟冉冉上升,结成一朵形似三人戏虎的美丽祥云。
对照文献史籍,虽然这则传说与史料描述的法响圆寂场景有些出入,但伏虎禅师舍生取义、造福乡邻的故事早已经深入人心,他传奇的一生连同十院寺、仙鹤湾、洗钵池、禅师殿等历史遗迹,已经融入了泰兴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中。伏虎禅师的传说也已被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加以传承和保护。今日泰兴,老龙河上座座大桥如长虹卧波,两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龙河湾风光带、羌溪河风光带、仙鹤湾风光带、宝塔湾风光带让人叹为观止。相信不久的将来,古城老十景也一定会再现其中,一定会令这美丽的城市既有现代的繁华气派,又有历史古韵的诗情画意,而成为江畔苏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长情贯微,与君碰心;杏园秋雨,期盼几许!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敬请你的关注赏赞(关注请在文首粗字标题下点击蓝字《杏园乡轩听秋雨》或长按此框里的二维码;赏赞则按最下方的红字“喜欢作者”),欢迎你的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 QQ邮箱:3987465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