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十二生肖轮流转,“猪岁”渐去“鼠年”至;一年又一年,新年到来贴春联。春节张贴对联,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好传统,每逢过年,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歌颂美好生活,增添喜庆的氛围。农村春节的对联,一般都是歌颂丰收,歌颂春节喜庆,描绘农村新面貌等等,但也有和这些不沾边,独树一帜的......此时写对联,可谓是乐在其中。沏上一杯茶,放着轻音乐,漫翻书页,静下心来,思绪踏着文字随着音乐轻轻地飘流,任凭随之走向无比优雅的境地,此刻一切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一种超脱之感油然而生,顿感身心无限的轻松和愉悦。写写对联也算是一种儒雅的养生之道呢!
是啊!对联乃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之文学式样,也是文字工作者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有出现,对对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名川大山、佛寺道观、还是园林水榭、亭台楼阁、药房酒店……到处都可以看到对联,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对联。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贴这种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有一次过年,蜀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语文试题是陈寅恪先生编制的,只有两道,一道是作文题,一道就是联对。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孙行者”是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地在《西游记》中苦寻答案。于是,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还有的对出了“牛魔王”。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自然,这些答案只能得“零分”。据说,只有一名考生以答出“胡适之”得了满分,但这并不是标准答案。“祖冲之”最为完美。阅卷教师认为,“胡适之”虽然比不上“祖冲之”完美,但也说得过去。“胡”、“孙”都是姓氏;“适”、“行”都是动词;“之”、“者”也都是虚词。试后有人对这种考试方式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和汉语能力的。“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大成者。”艺术大师周汝昌也说,“春联是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诸生不识对联趣,纵读诗书也枉然。张大春说:“作对子很有趣,其趣何在?在于天地间万事万物皆可以透显出“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的结构。上下相须,左右辉映,那些骈四俪六之文,对仗精严工整,予人一种庄重、华丽、稳定的美感。只不过前此百多年来一向被视为封建时代腐儒遗老雕虫小技,甚至是欠缺深刻思想和真实情感的文字游戏,实则这种文章,蕴藏着非常厚实的思辨逻辑,可惜今天会写的人已经不多了。学子若是能从作几副对子学起,也许不难重拾些许典雅的趣味。”对联是古代表现形式最为开放多变的一种文体。可以像宋词一般高雅,可以像古体诗一般严谨,也可以像白话小说一般通俗易懂。而在表现主题上更是多种多样,可以励志自勉,可以寄景抒怀,可以戏谑嘲讽,也可以巧趣玩味。通常名胜古迹都会有名胜联,而游览的游客也常常会用对联来描述游览之地。我们所熟悉的岳麓书院便有一联闻名于大江南北“唯楚有才,于斯为甚。”简单八个字将“楚地”地的人杰地灵描述的浩荡大气。白沙古井的对联则另有一番玩味,“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此联引入了湖南的两处地名和两处名胜,兼有山对水,有对无,对仗工整,妙趣自生。而湘潭雨湖也有“树影波光,最爱清风明月夜;诗情画意,偏宜春雨杏花天。”的妙联佳句。由此可见,对联佳趣之一斑。
再说三则关于对联的小故事。第一则是关于文学家刘凤诰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八十岁高龄的老翁因为过生日,于是就找上了刘凤诰,想让他给自己写一副寿联以此来高兴高兴,刘凤诰接过纸张后就对这个老翁说“老人家,你是何时出生啊?”老翁回答道“十一月一日”接着刘凤诰就在纸上写到:十一月十一日,以此来为上联,其实大家也看见了,刘凤诰把十一月一日听成了十一月十一日,这个老翁看见后也是暗自叫苦,但是却又不敢说出来,因为已经写上去了,随后刘凤诰又问老翁多少岁啊?老翁答道“正好是八十岁”随即刘凤诰就在纸上写出了:八十春八十秋,这样一个下联。看来刘凤诰估计是平时看书看多了,以至于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写错了!第二则故事和明朝的翰林大学士解缙有关系。解缙年轻的家里面非常贫穷,当时他就住在当朝尚书曹尚书府邸的竹园对面,有一天他就在自家的门上写了一副对联:门外千竿竹,家藏万卷书,随后就被曹尚书看见了,他心中就不高兴了,自己家的竹子怎么可以被人家用的,更何况还是一个穷鬼,于是他就命人把竹园的竹子砍去一截,解缙看见后就在对联上加了两个字:门外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随后又被曹尚书看见了,他更加的不高兴,没想到砍去了一截你还是能写,于是他就叫人把竹子全部砍了,解缙看见后又在这个对联上加了两个字:门外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看见后也是对这个解缙没有办法了!第三则故事也和解缙有关系。话说当年解缙当官后因为为人正直,所以当时一些权贵就设计了一个宴会,想让这个解缙出丑,当日解缙也是如约赴会,随后一个权贵就拿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对联对解缙说:我这里有有一个上联,苦于没有下联,望先生赐教,随后就把上联说了出来: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句),随后很多附和着鼓掌叫好,解缙坦然自若说道:恕我冒犯了!只见解缙答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随后这帮人听见了解缙的下联于是气愤离去!有关对联的故事及趣味佳话实在是太多太多,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说这些,主要是说明对联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学习和予以传承。
对联的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春联、楹联、寿联、婚联、挽联、店联,还有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及其他通用联等等。比如春联,此类联是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样的春联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再如楹联,即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故而统称为楹联。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就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其余的例子就不细说了。
我们了解对联和学习写对联,不仅要知道对联的类别,更要知道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最起码要知道这五点:(一)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二)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也要对称。(三)意义相关。上下联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构成有机整体。(四)节奏相合。上下两联的停顿位置是相同的。(五)平仄相谐。平仄相谐使对联有音乐美,另外春联与楹联的特殊性还在于上联的末字必须是“仄”声。另外,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也是有讲究的。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笔者整理了这些有关对联的知识与故事,愿能唤起于对联有学习要求的朋友的兴趣,并于学习中有所帮助;同时在春节到来之际,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情致和表达的需要写出自己的佳联来,能在佳联写出后正确张贴,而不致于闹出笑话。写起来吧,我的朋友们!赏对联,回味无穷;写对联,亦回味无穷,更其乐无穷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