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古城十景之六——六角桥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靖康二年至建炎四年的五年内,金兵三犯柴墟,柴墟城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绍兴元年,时任知县段傅审时度势,看中了境内延令村(今泰兴镇)为龙开河(俗名老龙河)所环抱,利于防守,遂将县治从柴墟迁至延令村。初筑为土城,城外环以濠河,河上有桥四座,东为朝阳桥,西为阜成桥,南为文明桥,北为通济桥。这泰兴最古老的四桥之一的朝阳桥便是后来成为泰兴十景中一景的六角桥。

早在延令村成为县治的当年(1131年),这座桥就横跨在东护城河上,因其在东门,最早迎接第一缕曙光,故而取桥名为朝阳。《光绪县志》上说,“最钜者朝阳、阜成、文明、析津,所谓四门大桥者也。”或许由于此桥最早见证了古延令成为县治和泰兴古城池的形成,又位于城东朝见日出而取名朝阳,故众人皆云,这朝阳桥大概是第一位迎接朝阳的泰兴使者呢!此桥桥身为两节,中有大桥墩架接,桥墩南北面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故人们又俗称此桥为六角桥。桥墩迎水面建成尖形,为的是劈波斩浪,减少洪水冲击力,从而增强建筑物稳固性。水利工程的分洪坝,俗称鱼嘴,也是尖角朝外,原理一样。城池外扩后,它仍然正对城门,是交通要道。到明代改建为拱桥,过往行人需要沿着石级上下,为方便独轮车通行,桥面铺有两行坡道。光绪十四年(1888年)天主教传入泰兴,通州(今南通市)教民李锡孚在泰兴城六角桥设义天主教堂。

解放战争时,解放军一队人马曾走过这桥,汇合解放军的其他部队一道渡过了长江,打到了江南,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六角桥改建为平面水泥桥,虽不见了六角桥墩,但仍保持了六角桥的原形,仍有那古桥卧波的古韵。固然,桥名也已由六角桥而更名为胜利桥,只是,“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七星池,八善堂,九条巷,十院寺,劝诸君,莫记忘。”的民谣依然经久不衰地在传唱!

长情贯微,与君碰心;杏园秋雨,期盼几许!作者杏园秋雨(原名,李长贯),敬请你的关注赏赞(关注请在文首粗字标题下点击蓝字《杏园乡轩听秋雨》或长按此框里的二维码;赏赞则按最下方的红字“喜欢作者”),欢迎你的赐稿(来稿可附百字内简介和生活小照一张)!                       QQ邮箱:3987465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