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背影

【说课稿】背影

安桂丽

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该单元是以“爱”为中心话题,每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领会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教学重点:
    1.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本文安排三课时,这节课为第二课时

 F A N C Y

二、说学情

我上课的班是盲教八年级,四名男生,一名女生。基础比较好的有张芸嘉和王嘉阔同学,张鹏同学是从五年级跳到八年级的,基础一般,但是学习兴趣很高,并且积极回答问题。基础较差的是王艳和马伊凡同学。

三、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对关键语句的品味和对父子真情的体会。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来完成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教育家卢梭认为:“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鉴于此,我采用图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同时借助多媒体演示,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重点,分化学习难点。

四、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据此,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在音乐的节奏声中,引导同学们进入情境。

二、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通过预习,谁来说一下,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

三、具体分析

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

1请同学们看课文,找出父亲为孩子都做了哪些事情?

2文章几次出现“背影”一词?

3四次背影中,哪一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那一处)

4哪些地方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

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父爱的世界,体会描写方法。(小组汇报)

5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配乐(《月光》)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先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五、迁移训练,内化亲情。

A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动人的瞬间,请同学们说一下?

B写下一两句对父母的祝福。

六、说特色做法:

考虑到盲生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环节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动词“探、攀、缩、倾”,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辛苦。并采用多媒体音频教学手段,辅助孩子们更深入的理解课文。

七、说教学反思

《背影》是一篇传统写父子亲情的文章,那浓重的背影凝聚着撼人的力量,也曾感动过一代又一代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因时代、家庭等等原因,很难融入这篇文章,为此我设计了以情导学的几个环节。同时,一反传统教学中以“背影”为切入点的规律,而是从品味语言入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力透纸背的父子亲情。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从而体悟情感,并学会运用语言之法。

调动学生的思维与兴趣,成了本节课重中之重。引入情境后,只以“动人的瞬间”为牵动点,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我惊喜的是,这些孩子,思维竟如此敏捷、开阔,他们能从点滴语言中感悟到子对父的思念、牵挂等情感,这是我预设中所没想到的。这也激发了我与他们一起去探究质疑的兴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寓意。

在体会描写方法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进行朗读指导,这一点我认为不足。

-   E N D   -

无论您漂泊到何处

这里都是您的灵魂树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