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养殖用药常识
多生产优质蜂蜜是养蜂人所追求的,但在养蜂生产中,针对蜜蜂的细菌病、真菌病、病毒病、蜂螨等,必须正确掌握用药常识,合理地用药预防和治疗,才能保证蜜蜂正常生产,避免药物在蜂产品中残留而危害人体健康。
一、掌握蜜蜂的适应症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结合临床诊断、致病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症状轻重,选择病原微生物高度敏感和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二、药物剂量要适量
抗菌药物的剂量不宜太大或太小,剂量太小起不到治疗作用;剂量太大,不仅造成浪费,而且会引起严重反应。一般来说,开始剂量稍大,以便给病原菌以决定性的打击,以后可根据病情而适当减少药量;对急性细菌感染剂量应增大。抗菌药物的疗程应充足,一般细菌性传染病应连续用药3~5天,直至症状消失以后再用1~2天,以求彻底治愈,切忌停药过早招致疾病复发。给药途径也要适当选择,成年蜂的细菌性传染病多采用饲喂方式,这样方便、节省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所有的病群都接触到药物;幼虫的细菌性疾病最好采用喂蜂圢喷脾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药物分布更均匀,幼虫可以尽可能早地接触到药物。
三、注意观察蜂群反应
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蜂群反应,如症状好转,应坚持继续用药;如果毒性反应过大,则应更换其他药物;如果疗效不佳,应考虑下列几种可能性,及时修改治疗方案。对于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不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应换其他有效的抗菌药物。对于剂量不足或给药途径不当,要增加剂量或改变途径。对于诊断上有错误,即疾病并非细菌引起,而是病毒、原虫等引起的疾病,抗菌药物无效。
四、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为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投药上严格掌握抗菌药的适应症;剂量要充足,疗程要适当,以控制耐药菌的生成。必要时可采取联合用药,这是从不同环节控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还应该注意下列问题:原因不明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均不宜轻易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预防给药应该严加控制,尽量避免长期用药。受污染场地以及蜂具的定期消毒,也是控制耐药菌传播的重要环节,对于某一种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不能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要有计划交替使用。
五、综合治疗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大多数为抑菌药,仅为机体杀灭细菌创造一定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取得治疗效果,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治疗。例如,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蜂群自身的抵抗力,注意消毒,控制病原体进一步扩散。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虽然可获得相加作用(药效为两药的总和)或者协同作用(药效较相加作用更好),但有时可能出现拮抗现象或者增毒性反应。因此,必须有下列明确的临床症状病情危急(包括病情不明)的严重感染;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细菌经长期用药,有产生耐药性可能。
六、混合用药谨防药效抵触
抗菌类药物之间以及抗菌药与其他药物相混合时,有时可能产生药效抵触作用,应尽量避免。用药时应该注意:四环素类药物最好单独使用,因为其与多种抗菌药物均有抵触。另外不宜与碳酸氢钠氯化钙等一起使用。
七、几种必用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双甲脒是一种长期以来普遍使用的杀螨药剂。经实验证明:双甲脒具有较好的落螨效果,正常施药基本可以满足控制蜂群大蜂螨基数的要求。双甲脒残留物在蜂体内会对蜜蜂造成一定的影响,超量使用会造成蜂蜜中双甲脒残留量严重超标。用法与用量:悬挂于蜂群空隙处,每群1条,点燃密闭熏烟15分钟,每周1次,3周为一个疗程。一般在生产期前一个月停止用药较好。
氟氯苯氰菊酯条(每片条含有效成分36g)是种对我们来说较新的治螨药物,在国外已经安全使用段时期,其治螨药效得到肯定,剂量小,不易引起残留。该药物是通过与蜜蜂接触从而使附着在蜂体上的大蜂螨或小蜂螨脱落,以达到治螨的效果。氟氯苯氰菊酯药物残留在蜂箱中的传播通过沾有药物的蜜蜂身体在巢脾上的活动完成的,而巢脾的修建和加固是通过蜜蜂分泌蜂蜡实现的。因此,氟氯苯氰菊酯只能通过这种形式造成对蜂蜜的残留,不会有蜂体残留的现象。用法与用量:药片悬挂于蜂群内,一般蜂群使用4条,幼蜂多的蜂群用量减半。对于较大的蜂群,每箱用4条,以保证蜂群用量充足。6周为一个疗程,采蜜期禁用。
盐酸金刚烷胺,是一种抗病毒药物。用于抗流感和抗病毒感染。白色晶体,无臭,易溶于水和乙醇,加热升华。盐酸金刚烷胺能阻止流感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并在动物脑中加快多巴胺的释放,有抗运动障碍的效果。在养蜂用药中常用于防治螢蜂囊状幼虫病。用法与用量:饲喂,每升50%糖浆加该药物2g,每群250ml,3天1次,连用6次,采蜜期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