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14岁女孩写给父母的遗书曝光:别让这两件事,成为压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昨晚,我被朋友圈一位14岁初中女生的遗书刷屏了,孩子因为在学业方面不堪父母的高压和辱骂,写下三页遗书,自杀离世了。

字里行间,平静又绝望,看完真的让人觉得好心疼。

里面写道:“这年头就是这么怪,坐在沙发上躺在床上的人,永远有资格指着鼻子骂一个正在读书或写功课的人。”

是啊,现实中我们到底是有多少父母是躺在沙发上指挥孩子做功课的呀。

别让短视和求安心

变成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2008年中国健康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有接近3千万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

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青少年(10-25岁)抑郁比例为20.3%。

也就是说,5个孩子中,大约有1个有抑郁倾向,从数据上看,我国青少年抑郁等心理问题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虽然导致孩子抑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性格气质、创伤性事件、学业压力等,但研究发现,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功能健全的家庭里,发生抑郁的几率会大幅降低。

而当孩子变成父母人前攀比的工具,人后出气筒,而孩子心理出现的问题却迟迟没有得到关注,那这个小女孩的悲剧就已经早早注定了。

日本心理学大师河合隼雄曾说过,现代很多家长们的一大问题就是太短视了,短视到仅看到孩子现在学习还不错就安心了。

有些父母让孩子很小就去学习、上课,其实只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因为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来让自己安心很难,所以就只好去关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东西,以此来获得安心。

父母为了能让自己安心,而迫使孩子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而这种强迫孩子的代价总有一天会出现。

很多家长在孩子入学前急着让孩子学算术或识字,虽说孩子确实早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却占不了太多便宜。

也许早早就学会的话,在刚入学的时候会显得很有能耐,但这种差距差不多一年就被别人追上了,从孩子的一生来看,几乎没什么意义。

父母和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细心的网友发现,遗书里面,全篇都是用“你们”,而没有出现“爸妈”,这也是真够讽刺的。

在我们看来,很多亲子关系的悲剧,都是不平等关系造成的。

如果今天,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她就有了牺牲奉献的心情,她很容易就变成,会对别人情绪勒索的那个人: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能拿一些东西来回报我?

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为一个个体,这件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大家都说,我们要当孩子最好的朋友,可是并没有。

一个人长大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件事情真的没有标准答案。

最重要的是在于爸爸妈妈本身,你有没有观察人的能力,你有没有看到你小孩的本质是什么,可是我觉得很可惜的事情是,这些爸爸妈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本质是什么。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习惯于发号施令,孩子只能服从。如果父母深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就容易搬出父母的权势去压迫小孩,要求孩子的绝对服从。

很少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更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意愿。

我们试问自己,从小到大,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有多少大人仅凭自己的意愿,而扼杀了多少小孩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跟梦想。

强调权威又不懂放手的父母,无论什么事都冲在孩子前面,全部包办又总挑剔孩子自理能力差,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孩子按自己意愿成长,结果不是导致孩子丧失独立能力,缺少自我意识,就是在自己和孩子中间竖了一道墙。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最初的意愿,更不是父母想看到的结局。

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每个孩子都当成独立的个体,亲子关系会更融洽。

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易中天的女儿刚上高三时,就请父亲对其前途进行科学设计。但易中天说:“我虽然是博导,但你仍然必须学会自己选择。”

面对女儿的请求,他不是直接按自己的想法给女儿规划好未来,而是教给女儿选择的方法,把选择权交到女儿手上。

这种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正如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说: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爱”和“管教”是两条并行线

一味地声讨“控制欲强”的父母,没有太多意义,今天这封遗书,我们希望它是假的,也希望借此,让大家看到这种被扭曲的亲子关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痛苦,而我们这一辈的课题,就是学习不要再复制同样的悲剧。”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母,学会如何爱孩子是当父母的必经之路。

父母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爱和管教,从来都不矛盾。

无论是哪种管教方式,都需要恰到好处,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父母的'爱’,而非只有“惩罚”。

在严格要求孩子时,表达自己的爱其实很简单,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完成某项工作时,给予恰当的赞美和肯定;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安慰;

当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张开双臂抱一抱孩子就好……

最重要的是,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像遗书中小女孩的父母一样,让伤害在不经意间一次次累积。

父母一句无心的话,或者父母自认为对孩子好的话,可能会变成孩子心上无形的钉。

孩子,一路走好,来世愿你没有烦恼。

来源:少年商学院(ID:youthmba),国内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380w 高知父母都在关注,帮助6-16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