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呀老刘!
哎,老刘呀老刘!!!
敬畏生命 享受生活
——刘均田先生的命运底色
采访刘均田先生,未见其人,先感受到的是他身上那种军人的雷厉风行与刚毅果决。本想在电话里预约次日的采访,刘均田先生却快人快语:“今天下午,午饭前来,喝酒品茶,加晒太阳。”于是即刻起身,既是采访,也是倾听一位退役军人、退休干部的心路历程。
赴汤蹈火三十载,解甲归来劲还在
三月的暖阳铺满了一楼的小花园,这个小院却布置得别出心裁:花园两侧被青砖隔成了方块式的“责任田”,上面插着木牌并标明,一班菜地,二班菜地及首长菜地等。中间的空地,在桌椅周围摆满了盆盆罐罐,种植着各类花卉。“咱是农民出身,就是喜欢侍弄这些花花草草,退休了也闲不下来。”在部队服役30年的经历,使刘均田先生怎么也割舍不掉军人情结。在部队期间,他先后历任战士,文书,指导员,秘书科长,处长,政委等职务,在集体环境中磨砺出了坚韧执着的性格,也让他把这段生活经历深深埋在了心底。
《西行的人生》公众号中,东哥这样形容老刘,“老刘在给领导写有高度的文章时,就常常在办公室里踱步。基本动作是这样的:手中夹根烟,躬腰,背手,低头,这时候的老刘就想自己是总队长,老刘在踱步中就进入冥思,经常会忘了办公室其实是有局限性的,不适合进入冥想状况,这种状态很容易忽视了踱步的前方并不是坦途,而是一堵墙。所以老刘会常常一头撞墙上。”在朋友同事眼中,他又能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是中国文化中的至善、至诚、至道的理想人格魅力——凡事不太左也不太右,不太紧也不太松,做事不太苦、享欲不太乐、待人不太苛、用物不太荣。(《我说,老刘》点击可查看原文)
“赴汤蹈火三十载,解甲归来劲还在,半生余热如何渡,书画美玉随人爱。”刘均田先生用这样一首打油诗来概括自己。退休后,他不愿意为一些公司当所谓的“顾问”,更倾心于自由自在地享受自己的生活。在自己家的小区里,他专门租了一楼的一户房子,开了一间名为“润心阁”的工作室,专注于文学、字画及玉石等艺术品的研究和交流。对于书画收藏,他显得颇有心得又独树一帜:不收藏眼下名气高的书画家的作品,只收藏自己喜欢的且与气味相投的书画家作品。
工作室的墙上,有两副画作让人印象深刻。一副画的内容是一座陕北小院,苍郁的土坡,青色的石板,门前的牛羊在安静地觅食——这是他的清涧老家。“我从陕北出来这么多年了,无论在哪儿也不能忘本,得让孙子记着自己来自哪里,记着自己的根,这就是一种传承。”
另一幅画的内容是胡杨,粗壮的老树,横逸竖斜,杂芜而立。满地一片红艳的落叶,似乎充盈着风沙中吹来的粗粝之美。这些“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胡杨,隐喻着一股不屈的生命力,似在感叹生命的顽强。刘均田先生喜欢胡杨,不仅仅因为有在新疆工作的经历,亲眼目睹过胡杨在贫瘠的土地中显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见到过秋天的胡杨林,金色的叶子,蓝色的天,黄色的沙漠,这些场景让他对于生命肃然起敬,也让他敬畏生命。
只有过好眼下的生活,才能给他们以安慰
敬畏生命,对他而言,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难以抹掉的一层底色。每年的3月5日,他都要看一遍自己21年前执笔的电视专题片《烈火英雄——西安“3·5液化石油气闪爆抢险灭火纪实”》,每看一次,都要哭一回。1998年3月5日的这场火灾事故,7名消防官兵牺牲,作为当时西安消防支队秘书科科长,他既是事件作为亲历者,也是事件新闻发言人。“烈士已经牺牲了,活着的人就要知道珍惜生活。就像经过严寒的人遇到太阳,经过干渴的人遇到甘泉一样。只有过好眼下的生活,才能给他们以安慰。”
见识过生命的冷峻,才更能体味生命的意义,也才能更加追求生命的质量。刘均田先生写字,种花,收藏,品鉴,希冀退休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他收藏崖柏,通过翻阅收藏杂志,在网络上学习,逛古玩市场,渐渐熟稔崖柏,也在崖柏中寻觅到另一重价值。“崖柏一般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崖柏的成型,土壤过好的话就长成树了。只有与环境抗争,与命运抗争,在山里面顽强生存上百年,才能最终成为一颗真正的崖柏。”
在“润心阁”里,他意在滋养内心,培养知识、情操。收藏的玉器均是上乘之作,一件件精雕细琢的玉器,总会让他惊喜万分,这也形成了自己关于玉器的特殊价值判断,他追求玉石的质量和艺术完美结合:“如果光追去玉的质量,虽说也对,但是不够完美。应该在二次创作中,追求其中的内涵。“玉不琢不成器”,如果没有蕴含文化在其中,充其量只是一块石头,因为她没有任何感情,没有任何艺术,也没有任何文化。雕琢之后,才有些美学意味,玉就活了。”
生活充实,情操高雅,精神满足,这是刘均田先生在自己的退休生活中收获的东西,他说达到这三点自己很满足。说着他从脖子上摘下了戴着的一件玉蝉的挂件,栩栩如生的玉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说挂在胸前的玉蝉在玉器行业里叫做“一鸣惊人”,在手机里键入“玉蝉”,记者看到这样的一则阐释:“头上有冠带,是文;含气饮露,是清;不食黍稷,是廉;处不巢居,是俭;应时守节而鸣,是信。”
临别,刘均田先生邀约记者五月份再来看院子里种的格桑花,品尝菜园种的黄瓜。“很快就能吃上自己种的黄瓜了,到时候瓜果成熟,满园清香。”
文化艺术报记者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