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术的真正跨界!——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 | FantasticClassics
图片:©《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
2018年6月8日和12日,由浙江音乐学院副教授、青年作曲家张昕导演的《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和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盛大上演,本场音乐会也是她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牧歌》的国家艺术基金小型项目结项音乐会。
《移动的风景》现场视频合辑ᐁ
青年作曲家、导演张昕
该音乐会共集结了四位当代著名作曲家的8部室内乐作品,包括:徐孟东《惊梦》(2004)、秦文琛《吹响的经幡》《风中的圣咏》(2010、2011)、温德青《泼墨Ⅰ》(2007)《泼墨Ⅲ》(2017),以及张昕《牧歌》(2011)、《哈尼禾泥》(2014)和《风恋波》(2017)。
音乐会由指挥家高健执棒,来自浙音、杭州爱乐、上海交响乐团的共22位优秀的演奏家联合演绎,导演张昕联合青年视觉艺术家石力、蔡坤、陈卓,将8部风格多样的室内乐作品和写意的视觉意向完美结合,对现代音乐的视觉化探索进行了一次成功尝试,在艺术边界的打通、艺术语言的运用等方面实现了真正的跨界,是对当代经典室内乐作品的再度诠释。
一、以听觉为核心的视觉重构
面对跨界,导演张昕希望寻求的是:在完全尊重作曲家本身作品意图和意境指向的基础上,用新的视听结合的形式对原作品进行诠释和重构,从而引导更多的观众去聆听、接受和理解现代音乐。因此,从作品本身出发、还原作曲家本意、以听觉为核心始终是这场音乐会的定位。
幕后与台前GIF.花絮
如对秦文琛《吹响的经幡》和《风中的圣咏》的演绎,这两部作品是为古筝而作并且彻底颠覆了古筝的传统定弦和演奏技法,来实现宗教性音乐意象的表达。为了契合作品的宗教情怀,导演张昕尝试用日食和光影去做诠释。随着演奏家刘文佳用弓弦在古筝上模拟出有力而深沉的管乐声,带着日冕光环的日食由遥远的宇宙那端走来,越来越近、越来越大,接着光影变换,黑白交替,圆形和三角形幕布全部亮起,在舞台上出现了一条通往宇宙的天路,光景变幻中,绵绵大地在苍茫的人世间展露百态万象。视觉意向映衬出了音乐的孤独、深邃、淡然和安宁,引导观众去思索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幸福与苦难,向往与归宿。
秦文琛作品《吹响的经幡》演出的现场剧照
再如对徐孟东《惊梦》的视觉化创作,《惊梦》是作曲家为16位演奏家和3种人声吟诵而作的室内乐,在题材上选自昆曲《牡丹亭》,着重用现代音响特征写意传统人文意境。为了符合作品的内容指向,导演张昕并没有选择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昆曲视觉元素进行直译,而是以江南园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符号作为《惊梦》的视觉构思。宁静的月夜,云雾缭绕,安静的太湖石仿佛时光的见证,荷叶上通透的露珠和映入水中的月光,自然而然地引领听众进入“惊梦”的语境。通过园林符号抽象出的视觉语言并没有抢去听觉的主体,而是真正让视觉成为作品和作品所表达意境之间的连接媒介,将观众带入作品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昆音回廊,痴梦幻境。
徐孟东作品《惊梦》演出的现场剧照
二、简约凝练中的联觉化合
为了在还原作品本意基础上带给观众强烈的联觉化合体验,该音乐会采用了简约、抽象的视觉语言去呈现室内乐作品的核心意向,着重在意境层面将视听跨界完美结合。
首先,在舞美布景上使用了两个简约的几何图形,一个是置于舞台上空的圆形幕布,圆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精神原型,象征着包罗宇宙万物的一种圆融和圆满,以圆的深意去构思每部作品的视觉意向,使得整场音乐会在圆的融合中得以一体化呈现。第二个几何图形是置于舞台中间的带有层次的长三角形斜垂幕布,从半空一直延伸至一楼观众席,仿佛一条从脚下通往远方的神圣之路,和空中的圆形成了一种空间上的对比和交互,当视觉动画在两个空间呈现和转移时,以一种极富美感的艺术语言为观众的浸入式欣赏做好了铺垫。
其次,每部作品的多媒体动画都选取集中、凝练的视觉符号来体现音乐本身的意境。例如开场作品张昕的《牧歌》,该作品曾获得第九届金钟奖优秀作品奖,采用了极简的作曲技法突出表达一种简单的快乐和逍遥。在视觉诠释中,以乌云密布的雷雨一线天开场,过渡到雨过天晴的祥和,梦幻的水母飘荡在云朵之上,鲸鱼逍遥地游在白云之间,之后呈现出蓝天映衬下的皑皑雪山,最后一朵祥云由远及近,从圆形幕布的天空转移至脚下之路,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飞向观众,以一种超现实的手法实现了美感和艺术语言的传递:你我在天地间畅游飞翔,感受到那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张昕作品《牧歌》演出的现场剧照
3、 艺术边界的解构和建构
该场音乐会并不是简单地为音乐作品配置视觉动画的尝试,而是一次对艺术边界进行解构和建构的过程,这种解构和建构与作曲家创作的心路历程息息相关。对于作曲家而言,音乐创作本身就包含着对其他艺术种类的借鉴和化合,是将自身对世间万物的感性和理性思考投射到音乐作品中,在艺术边界间寻求跨越和融合也是对作曲家创作过程的一种诠释。
该场音乐会上演的温德青的《泼墨Ⅰ》就是一部打通了视觉和听觉、以音乐动态贯穿不同艺术边界的作品,作曲家成功地将泼墨画法中的各种技法借鉴到音乐创作中。从作品本身具有的视觉意向出发,导演张昕再度对其进行了视觉化还原,水墨相容的朦胧和禅意、黑白色调中细小尘埃的的尘世飞梭、斑驳的泼墨颗粒场景营造出了虚拟相间、疏密有致的美学意境。这一作品从视觉而来,用音符体现,又再度用视觉将听众带入音乐的感受中,正是对视觉和听觉艺术边界的解构和再次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该场音乐会在尊重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不同艺术间的跨界!
温德青作品《泼墨Ⅰ》演出的现场剧照
首演结束后,三位作曲家都对这样的视觉解读表示出认可和满意,认为能够突出他们作品本身想要传达的精神意象,延展了他们创作时的艺术体验同时传递了作品本身的美感。
现场听众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兴奋地对妈妈说:“我听到了宇宙的声音。”作曲家和观众的认可给予了勇于探索的音乐人莫大的鼓舞。对张昕来说,该音乐会也是她从作曲家身份向导演身份跨界转型的重要实践。而对当代视听艺术的跨界探索而言,《移动的风景》为当代室内乐作品的跨界实验写上了精彩的一笔,在此启发和引导之下,祝愿有更多的作曲家带着深邃的体验和思考继续前行,成为当代室内乐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者:孙焱,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