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模中药学讲稿:化湿药总论
化湿药:概述
化湿药过去叫芳香化湿药。去掉“芳香“二字有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是和解表药的两节相似,教材的中药都是以功效分类,所以分章节的术语都应当是中药的功效。
辛温解表、辛凉解表中的辛温、辛凉是性能的概念,不是功效的术语,所以,现在就规范为发散风寒药或发散风热药。
同样的道理,芳香也不是功效,而是药材的物理性状,是用我们的嗅觉器官感觉到的一种药材特征,也不符合按功效分类的原则,因此,芳香二字就应该去掉。
二是比较常用的比较重要药的化湿药,都是芳香的,这是对的。但是有的芳香化湿药,未必是真的芳香,我们在学这章以前,其实已经学过了三味化湿药。第一味化湿药是香薷,香薷化湿和中,是个很香的药,可以说是芳香化湿药。上一章学祛风湿药,有两味化湿药。一味是木瓜,另一味是蚕砂,都能够化湿和胃,但是很难说它们是芳香的,所以不能将所有的化湿药都称为芳香化湿药。
1.含义:以化湿为主要功效,常用来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一类药物叫做化湿药。
2.功效与主治:湿阻中焦就是这类药的主治。对于化湿药共有功效最简单的称呼就是化湿。在使用的时候,化湿药的基本功效有很多变化。
湿阻中焦以后中焦失和,往往把这一功效称做化湿和中。它的症状当中,最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胃气不和的症状,所以也叫做化湿和胃。
胃和脾同属于中焦,脾是阴土,喜燥恶湿;胃是阳土,喜润恶燥,所以湿邪影响中焦时主要影响的是脾,造成脾的生理功能失调,所以常常又叫做化湿运脾,有的文献称做化湿醒脾,或化湿悦脾等。
湿阻中焦也有不同的术语表述,有的叫湿滞中焦,也可以称做湿困脾胃,也可以叫做湿邪困脾,这是主动的表述,有的时候也改用被动语态的表述,改称脾为湿阻,指的都是同一个证候。另外湿邪通常又称为湿浊,所以又叫做湿浊中阻。
它的基本症状主要是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脘腹痞满也可以说脘腹胀满、脘腹满闷。那么痞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呢?是一种似痛非痛、似胀非胀的阻塞不通的感觉。
根据中医的理论,脾主运化,运化包括了运化食物的精微,也包括了运化水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湿阻中焦的情况呢?
一是湿浊或者水饮进入人体太多,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譬如建筑物的排水设施,台风来了雨量很大,超出了排水能力,水就堵了,就像超过了脾的运化功能,这就出现了湿阻中焦。
另外一种情况,水湿并不多,没有超过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但是由于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了。如下水道被堵塞了,虽然雨量不是很大,但排水设施的功能降低了,水仍然排不出去,类似于脾虚生湿。
脾是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所以文献上说脾能胜湿。反过来说,如果水湿太过,或者脾的运化水湿功能降低以后,五脏当中,受到水湿侵害的首先也是脾,文献里面又有脾恶湿的说法,所以脾既能胜湿,反过来在病理情况下,它又最容易受到湿浊的伤害。
上述症状有少数是胃失和降,譬如恶心呕吐,但更多的是脾的功能失司,尤其是大便溏薄、口中多涎、或口涎甜腻、身体困倦、舌苔厚腻等。
这是每一种化湿药都有的功效和主治,是最基本的。在这章药物里面,也有一些兼有功效,在兼有功效当中,尤其强调行气和止呕。
在这一章药物当中的大多数药物,都兼有行气或者止呕的功效。为什么?因为湿阻中焦,脾胃气机都会阻滞而产生痞满、胀满,这就是气滞不舒的表现。
您的专属客服已开通,有疑问立即添加微信:CN13922304446 解答吧!
行气是与化湿密切相关的一种功效,前人说“气行则湿化”,行气有利于中焦湿浊的消除,所以,行气是治疗湿阻中焦常常需要考虑的一种功效,如果化湿药没有行气的功效,就需要配伍行气药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湿阻中焦的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治疗湿阻中焦常常需要和降胃气,要用止呕的药物,它兼有和降胃气功效对于出现恶心呕吐的湿阻中焦就更为对证。
3.药性规律:化湿药都是偏温的,前面的香薷是发散风寒药,是温性的,木瓜和蚕砂也是温性的。在这一章将要学的和这一章以后还有的化湿药,譬如说开窍药中的石菖蒲也是芳香化湿药,也是温性的,只有佩兰温性不明显。之所以温性的偏多,是因为中医理论认为湿是一种阴邪,这种阴邪非温不化。使用温性药有利于阴邪的蠲化。
这一章的药物都有辛味,辛能行能散,化湿有行散的作用特征,所以依据五味的理论,一般都可以标辛味。
另外,这一章药绝大多数都是很香的,辛香也是一种性状,与物理特征也一样。另外,在芳香化湿药当中还有一部分苦温燥湿药。
这一部分的药物同时还有明显的苦味,它们的功效往往称为燥湿,这样的燥湿药不多,但是有代表性,而且是比较重要的药,像苍术、厚朴。同时也把味不苦而燥性强的化湿药如草豆蔻、草果的功效也叫做燥。
根据主治,归经就顺理成章出来了。它治疗的是湿阻中焦,中焦就是脾胃,所以这一类药的归经就是脾胃经。在具体药物表述的时候,如果说这个药的归经比较少,一般脾和胃都写出来,如果说这个药的功效很多,除了脾胃另外还有归经,这时候可能就不把胃写出来,这只是一种处理方式,写出来没有错,没有写出来也没有错。
另外,化湿药略偏于升浮,因为它使湿浊升散,能止呕的药又兼沉降之性。这一类的药都没有狭义的毒性。
4.配伍应用:还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根据兼有的邪气,对于湿阻中焦主要是寒热两种邪气,如果兼有寒邪的,就称为寒湿中阻,这时候就配伍温里药。
如果兼有热邪,就是湿热中阻,这时候就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热燥湿药。
二是针对正虚,主要是脾气虚,配伍补气健脾的药物。
三是针对主要症状,如果气滞胀满就配行气药。恶心呕吐还可以配伍其他的止呕药,如前面学的生姜。如果有饮食积滞,消化不良,也可以配伍消食药。
5.使用注意:也是从四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因证选药,对于化湿药而言不是非常典型,但是它也有内容,湿阻中焦有寒热两种不同的证型,在选择化湿药的时候有比较适合的,也有不太适合的,如果寒湿中阻,就应该选温燥性比较强的化湿药。对于湿热中阻,就选温燥性比较弱的,例如佩兰或者藿香。
二是证候禁忌,这一类的药是温燥的,所以它比较适合有湿浊的,不适合津液耗伤者。脾胃阴虚、脾胃津液不足的时候,就是证候禁忌。
然后是中病即止,如果过用了,也是温燥伤津,所以不能用得太过。
第四点,在用法方面也有特殊性。就是不宜久煎,或者说是后下,这和解表药是一样的,因为绝大多数是芳香药,前人在本草学里面强调这一类的药是“以气用事”,气就是芳香之气,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述,就是说化湿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是芳香性的挥发油。
古人没有挥发油这类的术语来表述,所以说“以气用事”,就是说我们在用这类药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芳香的气,芳香气耗散了,这部分药的作用就降低了,疗效也就差了。
再补充说明一下,这类的药物基本功效前面说了,是化湿和中,主治湿阻中焦,一般来说这应该是个实证。这是由于脾的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进入人体的水湿太多,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而出现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脾虚湿阻,是脾胃的运化功能降低了,水湿并不多,但它仍然停留在脾胃,这个时候是一种虚证,要以补气健脾的药为主,可以适当配伍一些化湿的药物。
另外暑湿和湿温也可以用化湿药。化湿药是温性的,这一类的病性是热性的,但是它们都有湿阻中焦的临床表现,所以对于暑湿和湿温,也可以在清暑热、清热泻火或者清热解毒的同时加上化湿的药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文源:《张廷模中药学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