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读老子的“道”?后世哲学家们吵疯了!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没有之一。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讲“道”,但尤以道家讲得最多、最深刻。

据统计,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现了73次。

当然,它们有多种含义,并不都具有哲学上的意义。

就哲学含义的“道”而言,人们通常认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范畴,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或实体。

不过,老子对于“道”,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和界说,只是进行了各种描述和形容。

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视为“物”。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但“道”作为物,又绝不是一般之物,而是“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宗”(第四章)。

老子又说“道大”、“道久”,这应该是指“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无限性。

还说“道”不可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道”还具有“无名”和“朴”的特征,也就是说“道”是原初的、未分化的本体。

而且“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又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第四章),即“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此外,“道”还“无为”、“不争”、“不盈”,还具有“反”和“弱”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等等。

尽管老子对“道”作了种种描述,但究竟什么是“道”,还是比较模糊。

其实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经声明过:“道”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能勉强而言之。

这就给后世哲学家们留下了发挥的余地。

究竟什么是老子的“道”呢?哲学家们各作阐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说法——

1.以“无”为“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但并没有说“道”就是“无”。

到了三国时期,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注解《道德经》,大讲“贵无论”,提出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也就是以“无”为“道”。

2. 以“理”为“道”:

老子不讲“理”,《道德经》中也没有出现“理”字。

首先将“道”解释为“理”的,是韩非子。

《韩非子·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即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总和。

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说:“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虚通之妙理”。

到了宋明理学,则普遍以“理”为“道”。“道理”合为一词,至今仍是我们评价是非曲直的一个常用语。

3. 以“气”为“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但并没有明确说“道”就是“气”。

庄子很重视“气”,说“天地一气”、“通天下一气耳”,但也没有直接说“道”就是“气”。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太和所谓道”的说法。冯友兰、张岱年等先生认为,“太和”或“太虚”都是指“气”,张载哲学是一种“气本论”。也就是以“气”或“气化”为“道”。

4.以“一阴一阳”为“道”:

这种说法源自《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5.以“形而上者”为“道”:

这种说法也是源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6. 以“心”为“道”:

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家将“心”提高到了与“道”齐格的地位。

陆九渊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王阳明也说:“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7.以“第一因”为“道”:

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将老子的“道”视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第一因”。

在《〈老子〉评语》中,他说:“老谓之道,《周易》谓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第一因。”

8. 以“logos”为“道”:

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认为,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这大体与希腊思想中的“Logos”相当。

9.以“普遍规律”为“道”: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老子的“道”,解释为万物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老子强调普遍规律的重要性,这是其理论贡献;但老子将普遍规律实体化、本体化,这是其失误。

(0)

相关推荐

  • 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性与天道”的奥秘

    "一阴一阳之谓道"出自于<易经系辞上>.对这句话,历代学者误解甚多.汉京房在<周易章句>说丰卦:"阴阳之体,不可执一为定象.于八卦,阳荡阴,阴荡阳 ...

  • 宋代易学的义理派

    宋代义理学派反对邵雍的象数说,而接受王弼注重会通义理,以义理解<易>的主张.周敦颐.张载.朱熹和陆九渊等可作为其代表人物.但义理派也许由于原始思维方式的影响,只是围绕着"太极是什 ...

  • 《道德经》第一章 不断应用整体论是探究一切的不二法门(四)

    (一),经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miǎo)之门. ...

  • 充满矛盾的王夫之气论

    气学派晚期的代表人物是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生于公元1 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公元1 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晚年因清政府制造文字狱,杀害知识分子,随改易衣冠,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简版)

    第三十九篇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道德经》解读:老子将道看作物质,它的存在还需要证明吗?

    作为万物之母的道是老子特有的概念.老子以前的哲学家,都将道视作理,只有老子将道看作物.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之母必然也将是客观存在.老子宣称道衣养万物,如同母亲养育子女一般.如果道是理,便不可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简版)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huǎng)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

  • 深度解读“内圣外王”之道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六十八 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儒道互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儒家与道家关于"内圣外王"的论述既是很妙的互补,又是很尖锐的矛盾.儒家自孟子 ...

  • 什么是老子的“道”——“对立统一”的终极展现

    "对立统一"原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道"是"对立统一"原理的终极产物. 老子是如何发现道的 你看见左手了吗?--看见了.那你 ...

  • 上善若水,兵形“象”水:道家老子的道与兵家孙子的兵有哪些异同

    我们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强者总是比弱者有更多的生存之道,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弱者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依靠和被动服从,所以,便有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又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强 ...

  • 老子的道

    4.<老子>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心概念"道"而展开的,然而<老子>的七十三个"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统一,却有不同的意义.有些地方&qu ...

  • 中医药人必看:深度解读中国'七大'道地药材产地!

    全国道地药材基地知多少?本文带你一览七大道地产区的区域特点.品种.主攻方向及到2025年的建设目标. 本文来源:猎药人 编辑:勾陈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