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人生一串
(制作:金锐、何愁、莫七、小康、清墨、李抱真、岚寻)
奇趣对联说
今年夏天,带着炭火香味的《人生一串》第二季卷土重来,这部纪录片播出一个月,便斩获了超过5000万次的点击量、8.6分的豆瓣评分、9.7分的B站评分和满屏的“多谢款待”。其实我们对联中也有这样的“一串”,它通过串组事物名称并运用巧妙的创意来构思和创作,因而也别具一番风味。
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讲讲“串组”联。“串组”,或称“组串”,是将两个及以上本来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名称,按照对联的规则组合成联并表达一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话不多说,下面就让我们欣赏几副关于“串组”运用的联作吧。
首先看第一副对联:
龙游丽水;
仙居天台。
这一副对联乍看上去像是在说龙在美丽的江河中游动,神仙在仙境中居住。但仔细一看内里也暗藏玄机,“龙游”“丽水”“仙居”“天台”这四个词语分别对应浙江省的四个地方。四个地名巧妙组合成了一副对联,可谓是浑然天成。
下面再让我们看一副跟“七夕”有关的对联。“七夕”为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跟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的日子,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说清朝时广州有个叫许宾衢的按察使,某年在七夕节当日用各类花卉的名称写出了这样一副对联: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这副对联用“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共八样花名直接串组而成。在这里“帝女”指织女,“牵牛”指“牛郎”,“合欢”“含笑”“迎辇”“凌霄”又可以作动宾短语理解。所以上联的意思就是织女要和牛郎欢聚了,水仙们都替她感到高兴;下联说牵牛去迎接织女的花车,翠雀都在天空中飞舞欢腾。联中描绘出牛郎织女七夕欢聚的美好场景,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用八个花名,道七夕故事,实在妙不可言。
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流传过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出后,举国欢腾,许多大中城市都像过年一般热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有的还在门口贴出了欢庆胜利的大红对联。据说当时在四川成都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别致巧妙的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上下联分别由三个国名和三个地名直接连接而成。上联中的“捷克”本是固有名词,这里作动词“战胜”理解。同样,下联“重庆”“成都”亦可理解为“重新庆祝”和“成为首都”之意。整副对联的意思就是中国战胜了日本,南京重新庆祝成为了首都。短短十二字,战争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除了花名、地名,人名也是经常用到的串组对联技巧,比如老舍先生就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写过一副用六个人名拼接而成的对联:
素园陈瘦竹;
老舍谢冰心。
表面看起来是一副幽美的意境对联,但实际上包含了“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四个人名。素园即韦漱园,近代翻译家;陈瘦竹,小说家,戏剧理论家;老舍,就是作者自己,不需多做介绍;谢冰心,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我国著名的女作家。
上面我们讲的这一类“串组”联是直接串组,即直接用事物名称连接不加其他的词而成的,下面再让我们看另外一种加词串组,即在事物间的适当位置加进个别或少数词语进行连接的“串组”。这类“串组”联连接的事物名称必须多于甚至大大多于加进去的其他词语,否则就不是“串组”而是“嵌名”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副出自古代蒙学教材《对类》中的对联: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绣花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这副联中“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虞美人”“绣花鞋”“步步娇”均为词、曲牌名,通过加入“持”“穿”等一些词语连接来配合成联,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美人月下风前的美妙场景。
接下来我们看一副出自清代楹联大家梁章钜的《浪迹丛谈》中的药名巧对:
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
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
全联通过用十味中药,即“白头翁”“牵牛”“常山”“滑石”“牛膝”“黄发女”“炙草”“熟地”“防风”“草乌”,加上“过”“遇”“跌断”“堆”“失”“烧成”几个动词生动刻画了两个有趣的人物小故事:白头老翁牵着牛路过常山,遇到了湿滑的石头不慎将牛膝跌断了。黄发女子在熟悉的空地堆放用来烧的干草,因为没有注意防风意外着火而被烧成了草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串组”已经有了一定了解。通过“串组”成联的联例还有不少,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在下面找来学习。最后还是留个作业作结吧,也还是一副中药药名对联,看看你能找出多少种吧。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