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成功,天下划定九州,夏王朝统一中国| 经典中国通史03

编者注:为了更好地普及我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从即日起,我们将从夏商时代开始,对中国历史做一个连载。本篇系《夏商史话》连载03,欢迎收看。
夏禹,又名文命,字高密,鲧之子。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古南部一带),随父鲧迁居嵩山下(今河南登封),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史书中又称为伯禹。
因为治理洪水是一件很伟大的工程,他不避艰辛,一心为人民的生存把水患治好,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伟大的功绩,所以后世人们称颂他为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禹很聪明,能干,为人通达守信,办事周密勤谨,深为各氏族、部落人民爱戴。他18岁时娶涂山氏之女女娇为妻,自此与涂山氏部落结为婚姻联盟。
尧死以后,舜正式做了华夏部落联盟议事会的最高领袖。在一次部落联盟议事会上,舜问四岳:“有谁能做治理水患的官?”四岳说:“伯禹担任司空(即司工,管理工程的官),治理水患一定能成功。”舜感叹了一番后,就任命禹负责治水。
禹接受治水的使命时,才20岁。但他很聪明,深知要完成这一事业,非一人之力所能办到。因此,向舜提出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三位氏族酋长协助他管理治水的事,舜欣然同意。后来禹又邀请了益(即伯益)参加治水。
禹所邀请的这些氏族酋长,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都有职务。契就是后来商族的始祖,他是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就是后来周族的始祖,他担任农官;皋陶是少昊氏的后代,他担任狱官;益是后来秦国的祖先,他担任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
禹首先邀请这些各有专长的酋长们共同领导治水,然后再发动洪水泛滥地区的各氏族、部落的人民,组成治水的主力,这就比鲧那种自恃其能、单干独行要强多了。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史记·夏本纪》),因此总结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认为鲧治水所以失败,主要在于没有观察到水流的自然情况,没有对山川泽薮的自然状况作测量,因势利导地排除四处横流的洪水,而只是用“堕高堙庳(yīn bì)”的筑堤堵流的方法。
于是禹就首先亲自带领大家“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史记·夏本纪》),就是亲自去勘察高山、大河,树立标记,什么山应治理,什么河应疏导,都一一记下。勘测清楚洪水区的自然山势和水流之后,才制定“疏川导滞、锺水丰物” (《国语·周语下》)的治水方案。
这是一个变害为利的方案,它不但能使四处横流泛滥成灾的水,经过疏通河川、开导阻滞(疏川导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归大,流入大河,同时还利用一些泽、薮、洼地聚积一定水量(锺水),在需要的时候,有丰富的水源供给百物使用(丰物),如耕种农田、放养牲畜、生活饮用等等。若遇天旱缺水时,就更能发挥作用。
尤其为后人所称颂的是,禹的治水不仅是单纯治理水患,而是在治水的同时“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也就是治水和修治农田相结合,在可以耕种的地方,开出田间沟洫,用小水沟既能排除积水,也能通水灌溉。一旦横流之水被排除,农田不但可以耕种,而且有纵横沟洫可排、可灌。这个治水方法,既可行,又实惠,当然会受到人民的拥护了。
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公而忘私,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在和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给炎黄子孙们树立过不少的光辉榜样。大禹就是其中的一个。
禹是治水的领导者,在整个治水过程中,他是“身执耒(lěi)锸(chā),以为民先” (《韩非子·五蠹》)。也就是说大禹手执起土工具(耒锸),亲身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民作出了榜样(以为民先)。十几年来的艰辛生活,使大禹人消瘦了,小腿上的汗毛磨光了,头上束发的簪子、帽子掉了,都顾不上去拾起来。
禹的家在嵩山之下,颖水岸边。从他开始领导治水离开家门,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尤其是在第一年,妻子女娇生了儿子还不到十天,禹经过自家门口,乡邻们告诉了他,希望他回家看一看。他说,现在治水刚开始,没有功夫去看。乡邻们又要他给儿子起个名字,他说就叫“启”吧,意思是治水启行。
过了五年,启已经五岁了,听见乡邻们说父亲禹又经过家门,但又没有回家,不禁放声大哭起来。
禹在治水过程中,不但亲身参加劳动,还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根据治水、平土的计划,在各自的族居地配合治理河川。参加治水领导的契、后稷、皋陶和益都把各种事务管理得有条不紊。
禹治水是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一方面是疏导流水,一方面则是开沟渠,发展农业种植,变水患为水利。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同时,也充分开发山林资源,鼓励人民进行狩猎和畜牧。所以治水工程刚进行几年,就见成效,中原地区人民的生活很快就安定下来。
这样参加治水的氏族、部落也愈来愈多,不仅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的人民参加了治水大军,就连长江、淮水流域的氏族、部落的人民也开始学习禹的治水方法,治理各自地区的水患。
禹的影响在数年之间就遍及大河南北、江淮两岸。
禹领导着中原地区各氏族、部落的人民,经过13年的奋斗,终于把滔滔洪水制服了。于是舜召集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酋长们,开了一次庆功大会,会上举行了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禹颁赐玄圭。
玄圭是用黑色的玉石琢磨而成的上尖下方的礼器,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着立了丰功伟绩,应受人们的敬意。
在禹治水的过程中,契、后稷、皋陶和益这四个氏族酋长不但“佐禹有功”,而且还协助禹组织人民安定生活,发展生产。他们领导各地区的氏族、部落人民开辟农田、从事耕种,饲养家畜,发展畜牧,进行田猎、捕禽猎兽。于是在千里中原出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是说在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禹的遗迹。若按《禹贡》记载,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按古九州所属的今地,古书的记载虽详略各有不同,但都能确定。
冀州,包括今辽宁西部、河北西北部、河南黄河以北、山西全省和内蒙古中部。
青州,包括今山东北部、辽宁、吉林以及黑龙江三省东部、朝鲜西部。
徐州,包括今山东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北部。
扬州,包括今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湾全省、湖北东部和广东北部。
荆州,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全省、广西北部、四川和贵州两省东部。
豫州,包括今河南大部、陕西西南部、湖北北部和山东西境小部。
梁州,包括今四川大部、贵州西部、陕西和甘肃两省南部以及云南北部。
雍州,包括今陕西北部、宁夏全部、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青海大部以及新疆、西藏东部。
由于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南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
当以禹为首的夏后建国时,才会很快地把许多氏族、部落统一在夏王朝领导下,才会出现“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左传·襄公七年》)。
所谓的诸侯,也就是各地区的氏族、部落酋长。万国是形容其数量相当之多。
禹会诸侯于涂山,是夏王朝统一中国的象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