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完这一支素梅,冬天也就过去了丨文化风向标
【节气签】
冬至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十一月初七 庚子年 戊子月 戊戌日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宜:消寒寄意,自得其乐
冬至,作为最早有记载的节气之一,历来为民间所重视,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现在也仍有部分地区在冬至这天如过节般庆贺的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至的描述为:“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立冬,标志着冬天的开始,而冬至,则代表着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即将到来。凤凰网文创频道节气签,在变化的每一天中,为你提供一份笃定的守候。
《冬至》
宋 王安石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
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冬至作为重要的节气之一,《汉书》中有:“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的记载。在这一天,古人有着穿新衣,举办“消寒会”互赠礼物,准备“数九”等一系列庆祝互动,至汉代起,上至官员下至百姓,都有着令人羡慕的冬至假期。同时,各地饮食也是冬至里令人津津乐道的一部分。《燕京岁时记》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每年南北方就“冬至吃饺子还是吃汤圆”的争议也会登上热搜。
【礼俗】画完这一支素梅,冬天也就过去了
时至冬至,标志着寒冷时节即将来临,民间也由此开始通过“数九”来计算寒天。“数九”由每年冬至的此日开始,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民谚有言:“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古人“数九”的风俗众多,颇具文化意味。
九九消寒图
明代初有“画九”习俗,明《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清代则又出现了“写九”的习俗,古人往往选取每个字都由九笔组成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或“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繁体)双钩成幅,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写,每天填写一笔,填写后再用细毛笔着白色在笔画上记录当日天气状况,如此九字填完正好八十一天的九九天结束,一行“写九”字幅,同时也成为了九九天里较详细的气象资料。此外,随着历史发展,各地的人们也编排出了各种数九的谚语、歌谣和顺口,以“九九消寒歌”最为流传广泛和悠久。
【冷知识】周公除了解梦,还能够测算天气
冬至,古称“日短”或“日短至”。相传在我国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即周公,以土圭法测影,“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得出天下之中的位置,周人便在那里建立都城与宗庙。通过圭表测影确立的“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中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一个,后来周公定礼乐,以冬十一月为正月,选取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岁首,冬至随即被视作新一年的开始。
北魏时期的男弓囊俑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冬至起源于周,“冬至节”则是自汉代才有的概念。将冬至视作岁首的习俗从周朝一直持续到秦,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冬至和新年才得以分开。据《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在唐、宋时期,冬至即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之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节日好物】这里有着限量一万份的冬至景色
2020年,北京天坛迎来了建坛600周年。天坛建筑蕴含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与节气文化息息相关。在天坛的建筑中,祈年殿内的四根金柱间的空间代表了一年的四季,周围的二十四根红柱形成的空间则代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古代曾把冬至这天设为“岁首”,在此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冬至都要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
2019年12月22日冬至当天,天坛公园首次发行了二十四节气门票,票面上印制了天坛壮美庄严的建筑。冬至日门票上面是圜丘坛元素,同时配有冬至当天日照情况说明及展示图例。每个节气纪念门票限量1万张,上午9时在公园四个大门进行发售,票种为公园联票,包含大门票、圜丘坛、回音壁和祈年殿。冬至遇上天坛,节气与门票碰撞,取天坛之景、融节气之时,二十四节气门票展现了独特的“节气文创”特色。
天坛公园二十四节气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