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制造业占比,这虽然很难,但通过努力应该还是能办到的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十四五规划中的提法,这虽然并未提出要鼓励和发展,但已经比去产能等说法要温和很多了。

虽然每一发达国家都是靠制造业强国的,曾经的大英帝国是,美国也是,德国和日本现在都还是;就连新加坡这种典型的贸易小国,在高峰时期制造业的占比也达到27%,现在也有近20%。虽然英国已经低于10%,美国接近10%,而德日差不多还维持在20%。我们就是算2019年还是有27.17%的水平,应该说不算低了。

我们来和主要的国家比较一下,中国的占比还是最高的,既高于发达国家的英美日德韩,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越南等,那么是不是我们就没有担忧呢?其实不是,因为我们并不是稳定维持在这个水平,比如韩国的情况就相对较好。

从人均GDP从2.21万美元增长到3.18万美元,但他们的制造业占比仅下降了两个百分点,这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也就是说韩国是为数不多的,在经济增长后,还保持住制造业优势地位的国家,而且其保持的水平竟然还高于明显制造业优势比它还大的日本和德国。

我们这十年,可是降了近5个百分点,也就是韩国的两倍多。

当然我们的GDP也增长了一倍多,速度明显高于韩国,但绝对值上还是只有韩国的一半左右。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是14亿人的发展中大国,而韩国是只有5200万人的中等人口国家。他们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式是很多的,可以专而精,不一定就需要大而全。而我们可能真不行,包括人口和我们比也要小很多的美国也不行。

也就是说韩国、英国、法国和瑞典这些中小规模的发达国家,是可以放弃制造业的,他们就靠进口等解决主要的低端制造业,也能过得很好,而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和巴西等国家,可能只有美国因为掌握着美元印钞机可以阶段性的放弃制造业。毕竟人口太多,国内的市场太大了,全靠进口解决还是比较麻烦的,运输条件、天气变化、疫情导致的封闭和其他各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国际贸易中断,把大多数的民生物资与国际贸易绑在一起,风险还是很高的。

美国是跟着英国的步伐,有意的放弃了低端制造业,但是数十年后,美国看到失去制造业带来的问题,特别是这次疫情中,连防疫物资的保障都存在重大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重新想办法重整制造业了。虽然很困难,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老曹的福耀玻璃就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美国开产成功了。

我们现在还好,在制造业遭遇了近四五年的困难的,政策左右摇摆后,还是定下来要保留一定的比例。虽然要做到这种要求,可能困难很多,但是总比美国丢掉以后数十年再重新拣回来做要好一些。

但是制造业为什么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衰落,是有一定的经济规律的,也就是要必须针对其衰落的原因去想办法,让制造业活下来,而且还是在市场的条件下活下来,靠一直政策补助等活下来,可能意义是不大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制造业困难的几大原因了:

一、高的融资成本。这一说,就必须说到房地产了,前几年曾经有某股份制银行找到某化工厂,要求将利率在去年的基准利率贷款的基础上直接翻倍。当然银行和工厂的谈判直接破裂,银行收回了贷款。在那个不限制房地产贷款的年代,任何工业企业的贷款,银行都会觉得吃了大亏。人家可以按法定最高来放,而工业企业却上浮略高就无法承受,甚至宁愿降低产量。

这种高的融资成本除了是大体量的房地产让制造业的存在变得不太大了,还有国内可选择的融资方式较少有关。一般的中小型工厂,基本只有贷款这条路,虽然是注册制了,上市去融资,还是绝大多数企业不敢想的;发行债券,光是那堆手续和高昂的前期成本也要吓着一堆人。

要解决融资成本问题,难度是很大的,现在采取的强制银行让利的措施,效果还是不错的,很多朋友在说,他们的中小企业,今年有数百万贷款,利率只有百分之三、四这个水平,但就是量还是太小了点。这种方式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相当多的朋友还是觉得可能存在问题的。

本来带着高科技光环的P2P,也全军覆没了,因为他们是纯玩金融,压根人家就没想过要和制造业配合来做事的。现在主要的希望还是放在证券市场上,能否再出一些灵活的政策,可能是需要讨论了。比如是不是在武汉、成都和重庆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再成立一两家公司制的证券交易所,把证券化的改革工作再进一步呢?

二、高的税收成本。这个虽然就是一个文件的事,但是财政上的承受能力也是一个大问题。在前段时间相关学者和国税总局的某些领导也在吹风,应该是2021年还要进行一定的降税,虽然增值税已经从17%降为了13%,但是制造业的负担还是比较重。

制造业的主要税收负担是增值税,如果是低工资时代,增值税并不是特别严重的负担。比如100块的原料,加上10块钱的工资,产品卖120元,那么增值税是2.3元(20/(1+13%)*13%),利润是7.7元;如果还是100块的原料,加上40块钱的工资,产品卖150元,那么增值税是5.75元(50/(1+13%)*13%),利润是4.25元。

同样是表面上的10元的毛利,在人工成本占比较多的制造业中,实际的利润率就很低,而低人工成本的贸易等行业,相对就好很多。所以说看似人工成本上升,背后还有很大的税收差异问题。这也是制造业始终是当地纳税大户的重要原因。

提高大家的收入,还是十四五内循环中促消费的主要改革方向,人工成本继续上升是趋势,那么解决就业最多的制造业,不要说优惠所得税了,就连增值税的负担都会越来越大。那么对于人工不能抵扣增值税虽然是国际惯例,但能否开一个口子,给符合条件的企业抵扣一些呢,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

降低流通领域的税收,把税种向所得税和财产税等方向转移也是国际趋势,也和发展国内消费的政策相符,所以说这方面,可能真需要考虑了。当然利息支出不让抵税这件事,也是应该考虑的,都让抵了,就这项业务不让抵,短期可以,长期还这样,有点说不过去。

三、高的要素成本,这里面的问题就多了,先前已经说过的高人工成本,这可能是无法解决的,也就是通过可以抵扣部分增值税降低一些制造业的负担。但人工成本高,也就是员工收入高,那么消费能力就强,从全社会来看,就会带动制造业的开工率,所以说本不全是不利的因素。

水电气成本呢?这就比较麻烦了,这些方面都严格控制在非竞争企业的手中,从2020年初就降了5%的电费,这真还给很多制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红利。现在也有很多省份在把一政策落实到2021年以后,并且力度还在加大,但是最近部分省份又在缺电了,这个平衡看来还是不好搞的,还要想办法继续坚持下去才行,我认为工商业电费下降的空间还不小,还要挖掘。

除个别企业外,水费相对较少,只要控制住价格,不让其过快上涨就行。但是北方缺水地区,不上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南方地区总体还可控。

气费和其他燃料成本是相对麻烦的,这也是很大一部分要依赖进口,而国际市场现在是低价阶段,但疫情结束,国际燃料成本上升,可能会给相关供应企业带来一定的麻烦。就连现在春节保证天然气的民用都出现了困难,所以说在气的来源上还是要想办法,最好不要把天然气等卷入贸易战中去,不然价格更不可控。

四、安全环保成本。这一块是制造业中近年来增长最大的地方。我们必须承认,生产重要,安全环保也很重要,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破坏了环境,影响员工和周边居民安全。但是这部分的成本增加,很大一部分是走程度、走形式等导致的,国家要政策监管,部分中介机构等就乘机发财,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坏的作用。除了提高了前期投入成本,还增加了企业的各项日常运作成本。那么既然有非常严格的法律在监管,有些事后追责的工作,还真不适合提高到预防的程度,因为那样成本要增加很多倍。也就是说安全环保也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不能为了绝对的安全,而完全不顾成本。而实际上,绝对的安全其实也并不能做到。

全世界的主要经济体,都在进入发达国家前,就有意无意的淘汰了制造业,特别是低端制造业。我们现在可能要走的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虽然韩国、日本和德国,也有相关的经验,特别是德国在保住其制造业优势,还做了很多尝试,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借鉴。但绝大多数时候,可能需要自己来摸索。摸索的过程可能充满了困难和艰辛,但一定要坚持下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