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取暖神器火缽儿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桑煜先生   童年的烘火盆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火缽儿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在那个生活贫穷的时代,火缽儿是冬天孩子们日常取暖的皿器,也是那个年代的“取暖器”。

冬天的日子,天气十分严寒,尤其是早晨的时光,气温总在零下八至十度,孩子们怕冷,窝在床上的被子里不想起身,待到九点,太阳高挂在天空,气温有所回升后,才掀开被筒懒洋洋地起床。吃罢早饭,孩子们端出小板凳,取出父母做早饭时生好的火缽儿,焐手烘脚,坐在门前的屋檐下享受阳光的温情。

孩子们烘着火缽,且又把它当成“炒锅”,取些秋收时从田野里拾回晒干的花生和深秋季节从树上敲下的扁豆籽,放在火缽中烧。时而,兄弟姐妹们还为烧熟的给谁先吃而发生争吵。当然,父母们一般是偏向“老巴子”的,招呼做哥哥姐姐的应该先让弟弟妹妹们先吃。

在那个生活贫穷的时代,火缽儿是冬天孩子们日常取暖的皿器,也是那个年代的“取暖器”。一般的家庭中都备有两三个火缽儿。火缽儿除了给大些的孩子焐手烘脚外,主要用于给婴儿烘尿布和放在婴儿摇动的长窝桶下面,给睡在窝桶里的婴儿保暖;3至4岁的孩子同样也经不住寒冷,需要站在圆台形的立式窝桶里,下面放上火缽儿驱寒。

晚上睡觉,被子是冰冷的,孩子们总不想先上床焐冷被子。家中有铜炉子(和生火缽儿一样,在炉子底部加些高粱壳之类的燃料,把灶膛里烧饭带有火种的草木灰取些覆盖在上面,然后盖上有很多小孔的炉盖,让其漫燃)或铜烫壶的(里面加开水),把铜炉子或铜烫壶放在床上焐热被子。没有这两种皿具的人家,在全家人吃晚饭前,大人们事前在火缽儿上,罩上用竹篾编制成的半圆形的罩子顶住被子,然后放在床上当“电热毯”用,烘暖被子。使用火缽儿特别要注意,几分钟就要移动另一个位置,防此竹篾罩子和被子被燃着而发生火灾。被子烘暖了,孩子们的晚饭也吃好了,待洗好脸脚后,大人们从被子里取出火缽,招呼孩子们上床睡觉。被子里暖和了,孩子们也不怕焐冷被子了,脱衣上床入睡。

母亲们洗涤好碗筷,虽说辛苦地忙碌了一天,仍清闲不下来,拿出鞋匾,取出针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为孩子们补衣纳鞋,这火缽儿也就成了她们脚下的“取暖器”……

火缽儿陪伴着农村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季。直至1978年后,科技的发展迅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千家万户逐步使用上了取暖器、电热毯、空调,从此,火缽儿便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今,火缽儿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是四十年前的往事,现在人们提起它,只是对贫穷时代的一种回顾和追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