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语言这东西……

语言这东西,既要纯洁、规范,又要跟上形势,如何对待方言和网络语需要认真推敲。

近来参与两年一度的“慈善箴言”评选工作,对当今的语言状况有不少感受。

语言确实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广大市民中蕴藏着巨大的语言生命力。在所接触的成百上千条语句中,确实有不少佳作,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呢?很少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大多是普通老百姓。言为心声,内心有了,倾吐出来就是硕果了。再过一阵,答案就将公布,建议大家在每年都要举办的“蓝天下的至爱”活动中关心一下新评出的箴言,能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和家长们更可以指导同学们读一下,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自会有收获的,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

要在此涉及的有两件事:方言和网络语。应征来稿中,有一些沪语方言,该怎么对待呢?倘用一句“语言文字要规范化”,就把方言完全排除在外,是否有些简单化了?

试举一例——侬帮我,我帮侬,阿拉上海情最浓。

“侬(你)”“阿拉(我们)”是沪语,但使用普遍,在沪的外地人一般也懂,再加“侬”与“浓”同音,读起来流畅、协调,倘改成“你帮我,我帮你,我们上海感情深”,反倒不真切了。

还有的语句,用沪语谐音,也别具一格——

“沪”帮“沪”助,温暖人心。

“沪助”大家庭,收入一份情。

“申”出一双手,跟从慈善走。

用“沪”谐“互”,互助成了“沪”助;用“申”谐“伸”,“伸手”成了“申”手。在上海这块特殊地方,用这种手法宣传上海(沪、申)慈善活动开展得广泛、深入,听者会感到亲切、有趣。当然,这样的表述要有相当的技巧,譬如下面这条就不一样了——“众”创慈善上海,“诚”就幸福未来。

“众创”可能是“大众共创”的意思,“诚”谐“成”,“诚就”指“成就”,本来明明白白的话,给这么七转八转一下,反而让人糊涂了,也许作者本意是想强调群众性和诚意,但效果显然适得其反。可见,为谐音而谐音,为技巧而技巧是不足取的。

沪语的词语不少,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一度传得较开的“扎台型”“坍招势”之类的词逐渐自生自灭了,而属于污言秽语的更是被淘汰了。至少像评“箴言”这样的具有广泛性、群众性和地方色彩的活动中,使用一些方言,应该还是可以的,但不能占太大比例,因为相应法律在这个问题上毕竟有所规定。

再一个问题是网络语。譬如,应征的来稿中有下面这么一句——

慈善奥利给,魔都正能量。

我是不赞成评上的,一是因为“奥利给”是网络流行语(“给力噢”的倒读,包含了赞美、加油打气等意思),我不懂;二是用“魔都”形容上海,总觉得有些别扭。

谁知在讨论中不少同志投的是赞成票,他们都懂这个网络用语。这回该我反省了。随着改革开放,网络语的出现是与日俱增的,特别是在科技领域,我承认自己的确是跟不上了,但有关方面也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各个层次,至少应该对使用广泛的词多作说明。语言这东西,既要纯洁、规范,又要跟上形势,照顾到广大群众的需求和习惯,不容易啊。(过传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