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logy病例:偏侧萎缩做为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
一位62岁的右利手男性,无家族史,表现为偏侧萎缩(身体一侧萎缩)。他注意到青春期右臂无力,随后右脚下垂。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电图和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侧明显的虚弱/萎缩(图)。
包括大脑在内的全身器官没有明显的不对称。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的Southern印迹分析,显示4q35有20kb的EcoRI片段(正常值>35kb)。
图: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患者的体形照片及全身肌肉影像学表现
(A)患者右面部、肩带、胸肌、肱骨和小腿肌肉明显萎缩,肩胛翼(经允许)。(B)肩部CT和四肢T2加权MRI。CT显示右肩带和胸大肌萎缩。在核磁共振成像上,脂肪替代肌肉组织在右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前臂、股、胫骨前肌和小腿肌肉不对称。
非对称性肌肉受累是FSHD1的一个特征性特征;然而,在老年患者中很少出现伴有轻微对侧受累的偏侧萎缩。
不对称性可能取决于机械因素和遗传倾向。本报告可能扩大FSHD的临床变异性。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分析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FSHD)最早由Landouzy和Dejerine于1884年报道,临床上以选择性侵犯面、肩及上肢肌为特征,男女均可发病,但一般不影响寿命。此研究结合文献对一个家系中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先证者(Ⅲ3)男性,45岁,因“进行性四肢无力27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0-06-01入院。
患者于18岁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上肢上抬无力,双下肢近端无力,跑步困难,面部表情少;发病1年后曾到医院诊治,经肌电图及肌肉活检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患者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21岁出现双上肢肌肉萎缩,耸肩无力,易跌倒、上楼吃力;26岁时走路呈摇摆状,由仰卧位起立时表现出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撑地、扶膝、伸腰姿态;30岁时不能走路。
2006年出现左眼视物不清;2010-01发现视物双影。曾口服中药无明显效果。
自发病以来无抬头困难,无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无头痛、呕吐,无肢体抽搐、麻木及意识障碍,无肌肉酸痛及肌肉震颤等。
神经科查体:神清,言语流利,视力左眼手动40cm、右眼4.7。肌病面容,闭目时眼睑不能闭合,噘嘴不能,口唇肥厚,不能鼓腮及吹口哨,双眼闭目无力。双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肉萎缩明显,肩胛带肌、胸大肌萎缩,翼状肩胛,未见三角肌假性肥大。盆带肌及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明显,腓肠肌轻度假性肥大,四肢肌张力低。双足呈弓形。
双上肢近端肌力Ⅲ级,双手肌力Ⅳ级,双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Ⅳ级。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不能完成。深浅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双侧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
眼底检查:左眼见视乳头旁视网膜下积血,视乳头及黄斑周围多处大片状黄白色渗出隆起,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右眼视网膜动脉有迂曲。肌酸激酶,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
心电图,胸部X线片,头颅及颈髓MRI未见异常。
肌电图(EMG):左外展拇短肌、左胫前肌、左股四头肌未见自发电位;左胫前肌时限7.6ms(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37%),电压530mV(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多相电位增多超过30%;左股四头肌时限7.9ms(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24%),电压610mV(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多相电位增多达30%;左外展拇短肌时限电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所检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均未见异常,符合肌源性肌电改变。
肌肉活检:左腓肠肌可见横纹肌部分萎缩、肌纤维变性(图1A),左肱三头肌可见部分横纹肌纤维明显萎缩、液化、消失(图1B),符合肌营养不良症病理变化。
临床诊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
图1:先证者肌肉病理表现
A:先证者左腓肠肌肌纤维横纹消失(图中箭头所示)、断裂(PTAH×400);B:先证者左肱三头肌部分横纹肌纤维明显萎缩、液化、消失,肌纤维内可见镶边空泡(图中箭头所示)(HE×400);
据先证者线索,调查此家系4代24人,其中6人患病,男女均有发病(图2)。
Ⅱ162岁发病,表现为双上肢无力,需拄拐行走,72岁时死于脑梗死;
Ⅱ240岁发病,症状最重,不能举臂及行走,肩带肌、臂肌、骨盆带肌明显萎缩,50岁不明原因猝死;
Ⅲ120岁发病,患者梳头困难,尚能自己行走,无需拄拐,30岁死于自杀;
Ⅲ220岁时发病,能举臂但不能自己行走,28死于自杀;Ⅲ3为先证者,18岁发病;
Ⅳ124岁发病,症状较轻,举臂稍无力,不影响日常生活。这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嘴唇突出,肩带肌、臂肌及髋肌萎缩,病情均呈进行性发展。此家系中无近亲结婚史。
图2:家系发病谱系图
□:男性;○:女性;划线者均已故,黑色实心者为患者
2讨论
FS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发病率为1/20000,以面部、上肩带和上肢肌肉进行性萎缩为特征,20岁时外显率超过90%。与其他神经性肌肉营养不良症不同,FSHD临床表型变化范围极大且病情严重情况不一,有时伴神经性耳聋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但无智力障碍,存在遗传异质性。
FSHD需要与远端型肌营养不良症与眼、咽型肌营养不良进行鉴别。前者多首先侵犯四肢远端伸肌,为双下肢远端肌萎缩,以小腿及双大腿下1/3肌群为著;后者临床症状以脑神经支配肌受累明显,主要表现为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构音不良等症状,颜面肌受累后可出现颜面肌萎缩。
该家系连续4代共6人发病,发病年龄18~62岁。患病者子女皆有人发病(第4代因年龄小尚待观察),男女皆有受累,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
该病起病以面肌无力为首发症状,渐有上肢带肌、臂肌及髋肌受累。先证者发病数十年,病情进展缓慢,目前生活不能自理。其他患者表现与先证者相似,但症状轻重不一。
随访发现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进展有很大差异。在该家系中患者发病年龄不一,年龄跨度逾44岁,受累肌肉萎缩轻重有别,且症状进展较快,具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肌肉活检结果亦符合FSHD的诊断。患者男∶女为4∶2,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反映了遗传早现现象。
部分FSHD患者有严重视力问题,甚至出现失明。Flanigan等[2]的报道显示,50%~75%的FSHD患者存在轻重不一的视网膜病变,其中仅少部分患者(约1%)会最终发展成失明。
Shields等报道了1例首发症状为晚期Coats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FSHD患者。
Coats病又称Coats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是特发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伴视网膜下渗出,随病情进展可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故又称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
眼底检查或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弥漫性渗出。此先证者发病23年后出现眼视物不清,视网膜下积血,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双眼表现均符合Coats病。
Coats病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NDP编码的蛋白(norrin)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NDP基因突变可引起Coats病相关的异常视网膜血管改变(毛细血管扩张等)。
鉴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学者建议对于FSHD患者,尤其是早发型患者,均进行眼底镜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FSHD预后相对良好,但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有助于发现异常基因型胎儿以早期终止妊娠,但其基因诊断在我国尚难以全面开展,因此该病的预防仍任重而道远。
文献出处:唐伟,王威,白鹰,臧福才,王卓尔.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0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