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主动性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主动性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主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
作为教师,就要善于科学地分析学生特点,指导观察、揭示规律、启迪思考,以便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把深奥无味的定理、公式、知识的研读变成愉快的理解记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要在关键处和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发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感性思维。最后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学会预习
自我学习的第一步应从预习开始。学生学会预习,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学习新知识,自己能领悟的就吸收,自己不能领悟的就存疑,这样上课时注意力就能集中,指向明确,态度积极,重点突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会提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会提问,学生就学会了主动学习的,要是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问题,可参考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2)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思维,善于提问。启发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知识的范围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
(3)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思维途径层层剥离、渐进提问。有时教师需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提问,把握合理的思考过程,加以适当的点拨,指引学生提问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途径。
(4)学会讨论
对于有一定深度涉及教材重点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信息交流中,不断并发出思维的火花,交织成一幅幅流光溢彩的锦绣。参与讨论固然有可能使学生学会探究,但如组织不当,准备不充分,要求不明确,也有可能使讨论流于形式,使学生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学会讨论、了解讨论的步骤、学会讨论的方法、对学生参加讨论进行指导,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提好问题,突出矛盾,引起讨论;二是理解题意,各抒已见,展开讨论;三是提高认识,由表及里、深化讨论。
(5)学会动手
初中学生的认知具有直观性,因此应让学生多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全过程。在学的过程中学生尽可能多地动手实践和解决难题,只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才能有利于获得整体感知。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是不容置疑的,而教学要求却是统一的,要兼顾这两者是现代教学的一大难题。而动手操作恰恰可以解决群体差异性和教学一致性所带来的矛盾。“动手",为那些具有天资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主动发现和创造的天地,同时也为那些具有“缺陷”和“不足”的学生,提供了获得认识的直观的支撑点。
所以,要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教师必学从自身出发,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播者”的观点,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正确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挥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