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哭了!《延禧攻略》里的中国风,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最近,《延禧攻略》大热,
怼天怼地魏璎珞,白月光富察皇后,
心机女尔晴,深情男二傅恒,
又甜又虐的帝后cp,
剧里的角色无论大小都会引起不少的讨论,
每天花式上热搜。
作为经历过一系列“于正神剧”洗礼的小编,
一开始对这部剧其实是拒绝的。
总觉得又是大红大绿、五彩缤纷的配色,
高饱和的色块堆积、过度磨皮打光,
以及改得面目全非的剧情。
但这次《延禧攻略》却令人眼前一亮,
抛弃了于正标志性的阿宝色,
取而代之的是略显肃穆的灰色调,
既有历史感,又显得非常高级。
除了配色高级,
《延禧攻略》构图也很完美,
几乎帧帧都贴合黄金分割比例,
每一帧都美到想让人截屏做壁纸。
剧中人物服饰、道具的制作也用心精良,
参考各种史料古画,
处处透露着浓厚的中国古风。
《延禧攻略》的造型设计宋晓涛曾说,
“因为我们这次剧的风格是乾隆年间的,
所以我们查了很多乾隆年间的特色。”
剧组服饰全由经验丰富的绣工手工缝制,
并融入了手推绣、盤金绣、
打籽绣、缂丝等传统工艺。
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现非遗文化,
在经验丰富的老绣工的手下,
一段可观可感、可以触摸的历史,
便跃然于眼前。
一针一线皆为讲究,
中国刺绣工艺的博大精深,
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剧中很多的配饰,
也高度还原了历史。
相信很多眼尖的网友已注意到
妃嫔们手中那些精美的团扇,
这些团扇全部采用,
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
宫廷缂丝手艺制成。
扇面上的图案,
仿照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一比一仿制。
高贵妃手中所握的团扇,
仿制清代红色缂丝乌木雕花柄团扇。
太后手中所握扇子,
仿制清沙面贴绢仙鹤桃树图团扇。
在《延禧攻略》中,
还频繁出现了一种的饰物——领约。
领约,是后妃、女贵族们,
穿朝服时佩戴在朝袍披领之上的饰品,
形似项圈,金银打造,
上面通常要镶嵌各种珠宝玉石。
银镶珊瑚领约(故宫博物院)
皇后娘娘的领约,黄金配玉石,
点缀红珊瑚圆珠,
和发饰上的红珊瑚相呼应,尊贵端庄。
押襟这个配饰也很有看头,
在以往的清宫戏里几乎没有出现过。
所谓押襟就是在衣襟上挂一个东西,
防止衣襟飞起。
压襟不仅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
行走时还会发出轻柔悦耳的声响,
听之令人心生愉悦。
剧中经常出现一些清雅的点翠头饰,
参考了不少历史文物的造型,十分精致。
出于环保,剧组用的并非真正的翠鸟羽毛。
剧中另一件经常出现的头饰是绒花,
《清史稿·后妃传》中记载:
富察氏“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
《延禧攻略》里,
秦岚饰演的皇后扮相十分贴近史实。
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宫廷头饰,
现在却不得不被列为非遗,
需要进行保护才有可能传下去的境地。
剧中绒花头饰,
便是南京为数不多的绒花传承人之一,
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所制。
绒花不大,制作手法却十分特殊。
要先用蚕丝染色成绒,再用钢丝勾条,
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皇后所戴的这款“摇钱树”绒花,
用了一个星期才做好。
剧中的一些细节还原性很高,
小到“小两把头” 发型、绛唇妆、一耳三钳
大到服装设计、场景道具的陈设等,
都力求贴近史实。
满族女人的标配“一耳三钳”,
即每边耳朵要带三只耳坠。
富察皇后画像,便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地位的不同,
耳坠的材质也有差别,
比如刚做宫女时的魏璎珞,
带单只耳坠,剩余耳洞用铜环穿起来。
无论是耗费人力复刻的刺绣、点翠的首饰,
还是制作工艺复杂的缂丝团扇。
精美绝伦的服化道背后,
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
《延禧攻略》中还有国粹,
谭卓饰演的高贵妃,
以昆曲《贵妃醉酒》博得皇上的倾心。
戏外的谭卓承受二十多斤戏服的重压,
日日夜夜苦练,一点基础都没有,
却练就了没用替身,一气呵成的一场好戏。
她说:
“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如果能够通过剧集被大众注意到,
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现在的她,
已经加入到拯救昆曲的大部队中,
同大家一起,把国粹守护到底。
除了高唱昆曲外,
高贵妃献给太后的那场“火树银花”,
也是剧中的一个名场面,
这也是民俗“打树花”第一次进入影视作品。
“打树花”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
熔化的铁水泼洒至城墙地面上,
使其迸溅,从而形成万朵花火,
《延禧攻略》充分展现了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绚烂盛景。
剧组把打铁花的老师傅们从张家口
接到横店进行拍摄,
这些表演匠人们大多都已年过花甲,
却还是不辞辛苦赶来参与拍摄,
只为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延禧攻略》让观众不断从故事和细节里
感受到中国文明五千年的文化,
以更丰富和普及的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召唤更多年轻观众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
这些底蕴深厚的文化令屏幕前的大众折服,
我想,这才是这部剧爆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