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上海美女琴师杨梅台前幕后的故事
杨梅,从小受父亲影响听戏学琴,10岁跟专业京剧琴师学习,12岁考上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学京胡,之后又如愿考进上海戏剧学院,在著名琴师高一鸣门下深造。她大学还没毕业就举办了个人专场,毕业后进入上海京剧院成为“麒派掌门人”陈少云的“御用琴师”……作为京剧界最年轻一代琴师中的佼佼者,今年才27岁的杨梅,从艺之路算是顺风顺水。杨梅是辽宁省本溪人,父亲是个喜欢拉京胡的京剧票友。用杨梅的话说,她小时候是晚上听着京剧睡觉,早上又是听着京剧醒来的。父亲对于杨梅接触京剧抱着十分支持的态度。小时候学才艺,母亲希望杨梅学钢琴,父亲却坚持让女儿拉京胡,认为这是传统文化,值得学。10岁时,杨梅拜在原本溪市京剧团琴师刘喜东的门下。当时先是杨梅的父亲在公园里票戏时认识了刘喜东的父亲,也就是杨梅后来的“师爷”。在见到杨梅拉琴后,“师爷”就有意让儿子收这个小姑娘为徒。在“师爷”的说合下,已经改行到电台主持戏曲节目的刘喜东才收下了杨梅。跟刘老师学了两年后,杨梅考上中国戏曲学院附中。附中毕业后,她又如愿考进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琴师高一鸣的门下。附中的老师米博建议她来上海,认为杨梅拜在高一鸣门下更合适。在考上海戏剧学院时,杨梅的主考官正是她心仪的老师高一鸣,而且高一鸣当场表态:如果你来上海,我教你。在上戏完成四年学业,迷恋舞台的杨梅决心放弃留校,去京剧院工作。这时她再一次被好运“砸中”。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的琴师退休了。陈少云有意启用新人为自己伴奏,当时给陈少云打鼓的年轻鼓师童青青向他推荐了杨梅。于是,年纪轻轻的杨梅成了“麒派掌门人”的“御用琴师”。杨梅说,京剧的琴师一边要顾及鼓交给的指令,一边要顾及演员的需要,还要带领乐队制造气氛,有时还要在鼓和演员之间“调停”。“有时演员需要快一点或慢一点,我是最能直观感觉到的。感觉他在拖,就放慢一点,他在往上铆,就一点也不能往下拉。”京胡到底是衬托演员更上一层楼还是拖后腿,差别也很大。有时遇到“意外”,琴师的应变能力就更重要了。琴师在台上虽然是动手不动口,在台下却得对各种流派唱腔有相当的研究。“会拉的戏一定要会唱,你不会唱就拉不好。”杨梅说。读书时,每学一个新戏,第一节课就是学唱,唱熟了才拉。而这唱与一般演员的唱还不同。从锣鼓经到过门,再到唱腔都要唱完整,唱的时候还要把个别垫头(通常指唱腔中分割唱句词组或字的伴奏部分)唱出来,而且节奏韵味也都有讲究。京胡琴师时不时也有机会在伴奏时“秀”上一把。有些琴师很喜欢炫技,观众也往往会报以热烈的掌声。杨梅认为:“炫技可以有,但要分在什么地方。”她举例,一个是花脸戏《探皇陵》中的二黄原板过门,因为下一句接的是高腔“见皇陵不由我珠泪交流”,表达的是角色激动的情绪,所以杨梅认为这时炫技可以映衬演员的情绪,用在这非常合适。但同样是花脸戏《姚期》中“换戎装卸甲胄来见君王”之前也有个过门,却不合适炫技。“你都‘卸甲胄来见君王’,还较那个劲干什么呢,在皇上面前你敢造次吗?所以说有些东西可以炫技,安排得好,棒棒的,安排得不好砸硬锅,让人笑话。”杨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