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规划的三个5要素(附经典案例)

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开启。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再次回到聚光灯下。2015年至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曾多次涉及到乡村旅游相关内容。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到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三项内容。《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发挥农村资源和生态优势,支持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发展,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建设。这样看来,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未来的3个“五年”,还是农村产业支撑的主力军。

近些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提速,市场不断繁荣。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81万亿元。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后,乡村旅游逆势成为率先复苏的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走到今天,拼的是前期的策划、规划设计,精准施策。没有科学有效的策划、规划设计,就没有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策划、规划设计,为乡村旅游提供方向和模式,是乡村旅游的战略指引和建设纲领。没有策划、规划设计,乡村旅游就无从谈起。

乡村旅游,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乡村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满足多方需求。但是,单一、平庸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思路,难以适应,目前的现实和市场需求。必须采取,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来做一套全方位、多维度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一定要有基础,必须按照这个思路,即:利用乡村的“五风”资源,开发出具备乡村特色的“五味”产品,满足人们的“五生”需求。

乡村旅游策划规划的核心要素
“五风资源”

风貌——乡村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是区别于城市、吸引城市人群的核心事物。

风俗——乡村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旅游最核心的资源。

风物——是当地特产和生产生活器具,是人类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产物,如农具、水井等。

风情——风土人情,各地风土人情不尽相同,具有地域特点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等方面。

风味——各地乡村最具诱惑力的特色餐饮美食。

五味”产品

存点古味——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历来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点,对于承载着这些文化的各类古建,有着自己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存留当地的古味。

留点土味——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大修大建,推到重来,一切照搬城市旅游,保留土味是保留乡村质朴、乡土的气息和气质。

带点野味——乡村与田野,乡村与田园始终密不可分,野是要有乡村野趣、自然的乡间气息。

显点俗味——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乡村独有的文化特性,其中有历史、有故事、有情趣、有风俗。这种俗味对于我们现代人弥足珍贵,也是城里人所梦寐以求的。

沾点洋味——引入时尚化、现代化、观赏化元素,一方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一方面提升乡村旅游舒适度。

五生”需求

生存——旅游开发不能忽视原住民以及与之生命攸关的生存问题。

生态——乡村具有城市不具备的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是人们对乡村最原生的需求。

生产——生产是乡村旅游开发者、建设者、运营者和农民等多方的第一需求。

生活——满足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满足城里人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

生命——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康养、休闲、研学、运动等旅游形态,无疑让生命质量得到提高,也是一种生活品质的改善。乡村旅游向深度发展,农民也应当享受更高层次生活品质。

只有这样,才能从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效率创新上,进行跨界融合,重塑产业业态,衍生出:农文旅、农商旅、农康旅。

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让新项目能够形成丰富的活动、深度的体验、多元的形态,打通消费链条,真正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助推乡村旅游朝着精品线路发展,促使乡村经济的发展。

经典案例

案例一:乡村再造不仅是乡愁,莫干山民宿如何做到年营收3.5亿元?

位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镇,距上海大约两个小时车程,翠竹山坞间,民宿产业星罗棋布。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5年,莫干山镇的精品民宿有近百家,实现直接营业收入3.5亿元。当地民宿动辄千元一晚的价格俨然成为了标配,有些甚至达到三四千元一晚,旺季的时候还需要提前一个月预订。
与如今的火热相比,十多年前,莫干山镇却是另一副模样。虽然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在其境内,但当地却没有享受到多少旅游经济带来的好处。作为水源保护地,莫干山地区所有产生污染的产业都被清退,除了小农耕作和零星的农家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2004年,南非商人高天成在游玩时发现,莫干山乡间的宁静非常适合都市人休闲度假,但档次偏低的农家乐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高天成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在一个村里租下六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通过精心设计,改造成「洋家乐」。
高天成认为莫干山的农舍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浑然一体,通过旧物利用和空间设计,就能满足中高端人群的休闲度假需求。之后,他又相继租用老屋,打造了「裸心乡」等一干既有设计美感,又保留了乡土元素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很多游客入住。
高天成的试验,为莫干山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许多投资者纷纷效仿,在此打造精品民宿,曾经被空置或遗弃的破败老宅,重新焕发了生机。而近年来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中兴起的「逆城市化」生活方式,则让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莫干山。
在民宿产业的带动下,莫干山农房的租金以每年翻一倍的速度上涨。而当地村民除了房租收入,有的还在民宿做起了服务员。此外,村民栽种的蔬菜和水果,每年都会以略微高出市场的价格供应给民宿。
在整个民宿产业发展中,当地政府也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德清县政府认定精品民宿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15年五月,德清县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通过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
投资者、村民、当地政府,多方要素的有效组合,使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2016年10月,莫干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案例二: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这样的一个村子,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以村民为主体协调发展;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整体发展约有一个多亿的投资,其中村集体和村民投入就有六七千万元。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但这个村的村干部们带领村民们想办法、出点子,齐心协力硬是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特色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袁家村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了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层次。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通过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全民参与、共同富裕”。
良好前景让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2007年,据村干部介绍,很多村民收入是打工时的10倍,每户村民能保证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发展,吸纳了超过2000名外村民众来此就业。

案例三:曾经的光棍村-如今最美乡村

2012年以前芭蕉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全村120户,几乎都住老旧瓦房和茅草房,环境卫生脏乱差,农民收入低于全镇平均水平。以前村里有40多个单身汉,'光棍村’的说法曾让村民和村干部都倍感头疼;“不是醉醺醺地打牌,就是冲突不断,外人连村子都不敢进。”曾在芭蕉村任村民小组长的南班村党支部书记高勇坦言,村民发展动力缺失、没有上进心,以低效产业为主的芭蕉村,迟迟没有富起来的迹象。
改变发生在2012年。这一年,白沙将芭蕉村纳入“美丽乡村”打造计划之列,采取农户出一点、政府出一点、银行贷一点、集体补一点、企业出一点的方式,共投入3000万余元进行了整村大改造,让家家户户都住上了143平方米的二层楼房。纵横有序的林荫村道取代了泥泞土路,告别了每到雨季,村里都是泥泞遍地、污水横流的日子。
芭蕉村村民们借着邦溪镇整体开发的机遇,纷纷做起了民宿,还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发动全体村民入股,吃上了旅游饭。
依托芭蕉村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村里成立了芭蕉村休闲观光农业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此外,芭蕉村还整合1460万元资金启动休闲农庄建设,打造集民宿、餐饮、自驾、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农业休闲乐园,让全村在2015年便实现了旅游增收15万元。
经过4年多的打造,2015年10月中旬,农业部揭晓“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榜单,芭蕉村以“特色民俗村”跻身其中,成为海南西部年度唯一入选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