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延迟满足”?方法用对了,养育孩子省力又省心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教授,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数十名儿童,每个人都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桌子的托盘上摆放着糖果。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现在立刻吃掉糖果,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后再吃,这样可以再多得到一颗糖果。
大多数孩子都没有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就将糖吃掉了,有一小部分孩子坚持不吃糖果,直到研究人员归来。
米歇尔对参与实验的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他发现那些可以抵制糖果诱惑、得到奖励的孩子,在成年后考试成绩更好、社会适应力也更强。
米歇尔的实验,提出了自控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衍生生出了“延迟满足”教育法,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延迟满足”育儿法就是在孩子提出需要的时候,不立即满足他,而是要设置一些条件,让孩子在等待和坚持中,培养意志力和毅力。
“延迟满足”育儿法自出现以来,便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推崇,以及“坚忍不拔”的执行。
比如:
  • 孩子哭了便让他哭一会,哭得差不多了再抱;

  • 孩子要喝奶,先不给他,让他等一会;

  • 逛街时,孩子在玩具店看上了一个小汽车,先不买,等一段时间再说……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刀切地用同一种方式去培养教育孩子,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尤其是3岁以前的阶段,是孩子建立与这个世界安全感的关键时期。过度地使用“延迟满足”育儿法,非但不能培养出孩子优秀的品质,反而会让他在一开始就没有同生活的环境建立起可信赖的关系,让他觉得这不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如何把握“延迟满足”育儿法的度呢?
建议从儿童的年龄阶段和敏感期两个方面入手:
对于0-3岁的孩子的需求
尽量先满足建立安全感之后,再偶尔延迟满足。
比如:对于孩子想要喝奶这件事,一开始的时候他想喝就给他,让他知道他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
偶尔在妈妈忙的时候,让他知道大人在忙,稍后给他喝奶。
等孩子大一些,就可以根据情况,时不时地“延迟满足”,让他学会等待。
对于3-6岁幼儿阶段的孩子
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跟他们讲一些道理了。
  • 如果他们在玩具店选的玩具合情合理,不妨就满足他把玩具买回家。

  • 如果孩子频繁要玩具,可以同他制定一些买玩具的时机和规则。

  • 若是因为选的玩具不合理,便要告诉他不可以买,并说明原因。

对于7岁以上的少儿
不妨跟孩子一起挑战一些类似于米歇尔实验的“生活游戏”。比如,多久不做一件事便可以额外得到一件他喜欢的某件东西,父母也可以参与进来同他一起挑战,在充满爱的氛围里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远见。
另外,“延迟满足”育儿法,需要参考的节点便是儿童的敏感期。
儿童的敏感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特殊的时期,需要额外的关注。
比如:处在口欲期的幼儿,如若没有充分地用口腔探索周围的物体,在小学阶段可能会出现咬铅笔,或者是说脏话等言行问题,对成年后的性格和习惯也有不好的影响。
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敏感期细分的话有60种左右,持续时间短的在1-2周,长在6-8年。在敏感期阶段,家长要尽力配合孩子在相关方面的状态和成长,不去“延迟满足”需求。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种育儿法适用于不同孩子的不同阶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多观察、多分析、多学习,才是每一位父母应该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