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实,艾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艾叶

【拼音名】ài Yè

【别名】艾、艾蒿、家艾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鉴别】本品粉末绿褐色。

【炮制】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1)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艾叶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ài Yè

【别名】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花期7~10月。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血,下部匿,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寒,使人有子。"

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附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炮制】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血,下部匿,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寒,使人有子。"

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附方】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中药大辞典》:艾实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ài Shí

【别名】艾子(《食疗本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艾叶"条。

【性味】①《日华子本草):"暖,无毒。"

②《纲目》:"苦辛,热,无毒。"

【功能主治】①《药性论》:"主明目。"

②《日华子本草》:"壮阳,助水藏、(利)腰、膝及暖子宫。"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为丸,0.5~1.5钱。

【附方】治一切冷气:艾实干姜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孟诜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本草图经》艾叶

艾叶图片,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

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曝干,经陈久方可用。俗间亦生捣叶取汁饮,止心腹恶气。古方亦用熟艾拓金疮。又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之,内瓦甑中,并下塞诸孔,独留一目,以痛处着甑目下,烧艾一时,久知矣。又治癞,取于艾随多少,以浸酿酒如常法,饮之,觉痹即瘥。近世亦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引用:《本草图经》艾叶

《本草新编》艾叶

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世人俱以蕲艾为佳。然野艾佳于蕲艾。盖蕲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过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入脾、肾、肺三经。祛寒气而逐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炙经穴,可愈百病,无如世人舍近而求远,舍贱求贵,为可叹耳。

或问艾叶,取野而不取蕲,前人已论之,但未言野艾之何以佳于蕲艾耳?夫蕲艾依种而生者,野艾则天然自长于野者也,得天地至阳之气,故能逐鬼而辟邪,祛寒而散湿,其功实胜于蕲艾药,何舍此而取彼哉。十年之疾,求三年之艾,大抵即野艾,非取乎蕲也。但野艾实妙,余启冠而肩膊患风痛,用野艾而愈。

引用:《本草新编》艾叶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本草衍义》艾叶

艾叶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入硫黄别有法。

引用:《本草衍义》艾叶

《本草易读》艾叶

陈久者良。入丸散醋煮捣饼烘干用;火灸揉烂用。香附为使。

苦,温,无毒。入足太阴、厥阴、少阴。温中暖宫,调经安胎,理气止血,逐寒除湿

治吐衄崩带血痢,疗腹痛霍乱筋转。用以火灸,通治百病。

处处有之,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为异耳。五月五日采之。

鼻衄不已,为吹之,或煎服。(验方第一。)

盗汗不已,同茯苓、乌梅煎服。(第二。)

火眼肿痛,烧烟碗覆之,碗上刮,温水调洗目。或加入黄连。(第三。)

面上 ,艾灰、桑叶灰淋水三遍,以五色布纳入,同煮如,每以少许敷之,自烂脱。

(第四.)

鹅掌风,手心点燥裂,用四两入大口瓶内火之,用麻布两层缚之,将手心放瓶口上熏之,如冷再小儿烂疮,烧末敷之。(第六。)

疮不敛,烧烟熏之。(第七。)

肿毒初起,以湿纸拓之,先干者是头,烧艾灸之。(第八。)

骨哽咽,水煎数两取服。(第九。)

钱,同上。(第十。)

诸虫蛇伤,团艾灸之。(十一。)

风虫牙痛,化蜡少许摊纸上,铺艾以箸卷成筒,烧烟熏鼻,吸烟令满口,呵气即疼止。

(十二.)

产后泻血,同生姜煎服,每半两。(十三。)

产后腹痛欲死,因寒,艾叶一斤,焙干铺脐,以熨斗熨之,口有艾气疼止矣。(十四。)

崩中不止,同阿胶佐干姜,水煎服。(十五。)

胎动迫心痛,醋煎服。(十六。)

胎动或腰痛抢心,酒煎服。(十七。)

倒产子死。同上。(十八。)

心腹冷痛,为末汤下。(十九。)

蛔心痛如刺,口吐清水,水煎数两服,当吐蛔。(二十。)

口吐清水,水煎服。(二十一。)

霍乱吐下不已,水煎服。(二十二。)

诸痢久下,同陈皮煎服。(二十三。)

暴泻不止,同生姜煎服。(二十四。)

粪后血,同上。(二十五。)

痔忽如胡瓜,先以柳枝汤洗过,次以艾灸五壮。(二十六。)

妊娠伤寒壮热,赤斑变黑,尿血,酒煎半两服。(二十七。)

妊娠猝中风寒不省,醋炒绢包熨脐下。(二十八。)

中风口噤,灸承浆一穴,颊车二穴,各五壮。(二十九。)

口斜欲正,以苇筒入耳,以面密封,用艾一头七壮。患左灸右,右灸左。(三十。)

癫痫诸风,于阴下谷道正门当中,随年岁灸之。(三十一。)

忽然胸腹痛甚,或即吐衄下血,乃鬼击病也。水煎半两服。(三十二。)

头风面疮痒,出水。醋熬取汁,薄纸贴之。(三十三。)

头风久痛,陈艾揉丸,时时嗅之,以鼻中出水为度。(三十四。)

胶艾汤 阿胶 艾叶 川芎 甘草 当归 地黄 白芍酒煎。治妊娠下血、漏下血、半产后下血不止。(诸方第一。)

艾姜丸 艾叶 干姜醋煮陈米汤为丸。治老少白痢。(第二。)

引用:《本草易读》艾叶

《长沙药解》艾叶

【本经】白蒿。味甘平。主五脏邪气,风寒温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川泽。

味苦、辛,气温,入足厥阴肝经。燥湿除寒,温经止血。

匮》柏叶汤方在柏叶用之治吐血不止,胶艾汤方在阿胶。用之治阻漏血,以其温经而止血也。

血生于肝,敛于肺,升于脾,降于胃,行于经络,而统于中气。中气旺则肝脾左升而不下泄,肺胃右降而不上溢。中气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鼻口,肝脾下陷,则下脱于便溺。盖血以阴质而含阳气,其性温暖而孕君火,温则流行而条畅,寒则凝瘀而梗涩。瘀而不行,则为癥瘕,瘀而未结,则经脉莫容,势必外脱。肺胃之阳虚,则逆流而不降,肝脾之阳虚,则陷泄而不升。肺胃之逆,非无上热,肝脾之陷,非无下热,而究其根原,全缘于中下之湿寒。

艾叶和煦通畅,逐湿除寒,暖补血,而调经络。瘀涩既开,循环如旧,是以善于止血,而治疮疡。其诸主治,止吐衄便尿、胎产崩带、淋沥痔漏、刀箭跌损诸血,治发背痈疽疔毒疳疮臁疮、风癞、疥癣诸疮,除咽喉、牙齿、眼目、心腹诸痛,灭皯黯,落赘疣,调胎孕,扫虫(匿/虫虫)。

引用:《长沙药解》艾叶

《滇南本草》艾叶

艾叶图片,味苦,性温。治安胎、止吐血、红崩下血、赤白带、下元虚冷。

(附方) 治大肠下血,在粪前。

艾叶 煎汤服,最效。

(附案) 昔一人吐血不止,用艾叶煨汤,点童便,服之即愈。

──务本卷二

引用:《滇南本草》艾叶

《雷公炮制药性解》艾叶

味苦,性微温无毒,入肝脾二经,主灸百病,温中理气,开郁调经,安胎种子,止崩漏,除久痢,辟鬼邪,定霍乱,生捣汁,理吐衄血。

按∶艾叶温能令肝脾疏畅,而无壅瘀之患。夫人之一身,惟兹气血两端,今土木既调,则营卫和而百病自却矣。至于湿中等效,又举其偏长耳。煎服者宜新鲜,灸火者宜陈久。生用则寒,熟用则热。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艾叶

《名医别录》艾叶

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引用:《名医别录》艾叶

《食疗本草》艾叶

(一)干者并煎者,(主)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

〔证〕

(二)(艾实)∶又治百恶气,取其子,和干姜捣作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三十丸服,以饭三、五匙压之,日再服。其鬼神速走出,颇消一切冷气。田野之人与此方相宜也。〔嘉·证〕

(三)又,产后泻血不止,取干艾叶半两炙熟,老生姜半两,浓煎汤,一服便止,妙。〔证〕

引用:《食疗本草》艾叶

《中药炮制》艾叶

『来源』本品为科植物艾的干燥叶。

『常用名』圻艾。

『产地』湖北圻州等地。

『采收季节』5~7月采收。

『炮制方法』将艾叶放簸箕内摊开,拣去杂草,摘去柄,筛去灰尘。若取其止血,则炒炭,用文火拌炒至黑色。炒时注意,如锅内发现火星,立即洒水拌熄,取出摊冷。若取其入肝,活血止痛,则用醋炒,每斤药用醋二至四两,洒入药内,稍润片刻,投入锅内炒至焦黄色,取出摊冷(防火)。制艾绒:将艾叶放石臼或研槽内研成绒状即可。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灰尘。

引用:《中药炮制》艾叶

《汤液本草》艾叶

气温,味苦,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辟风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

《心》云∶温胃

引用:《汤液本草》艾叶

《新修本草》艾叶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KT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

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

〔谨案〕《别录》云∶艾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引用:《新修本草》艾叶

《药笼小品》艾叶

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理气血,逐寒湿,温中开郁,调经安胎。

陈久者良。

揉捣如绵,谓之熟艾,灸火用。

凡血燥有火禁。

引用:《药笼小品》艾叶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艾叶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药性论》云∶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实∶主明目。日华子云∶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痢人后分寒热急痛。实∶暖,无毒。壮阳,助水脏,腰膝及暖子宫。一云∶生寒熟热。

杀蛔虫。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艾叶

《证类本草》艾叶

(艾叶_图片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

陶隐居云∶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唐本注云∶《别录》云,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臣禹等谨按药性论云∶艾叶,使。能止崩血,安胎,止腹痛。醋煎作煎,治癣,止赤白痢及五脏痔泻血。煎叶,主吐血。

实,主明目,疗一切鬼气。初生取作干食之。又除鬼气。炒艾作馄饨,吞三、五枚,以饭压之良。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又捣末和干姜末为丸,一服三十丸,饭压,日再服。治一切冷气,鬼邪毒瓦斯,最去恶气。孟诜云∶艾实与干姜为末,蜜丸。

消一切冷气。田野人尤与相当。日华子云∶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及患痢人后分寒热急痛。和蜡并诃子烧熏,神验。艾实,暖,无毒。壮阳助水脏,腰膝及暖子宫。

经验方∶治喉痹,青艾和茎叶一握,用醋捣敷痹上,若冬月,取干艾亦得。

艾叶,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入硫黄别有法。

引用:《证类本草》艾叶

《中药学》艾叶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艾(栽培品)的叶。(少数带茎)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咯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妊娠漏红等病症。

艾叶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对妇女崩漏尤为临床常用,可配当归、阿胶等药应用。对于血热妄行的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鲜艾叶配合凉血止血的鲜生地侧柏叶、鲜荷叶等药同用。(即四生丸

2.用于经行腹痛等症。

艾叶辛温散寒,对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等症,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配合吴茱萸、当归、香附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陈艾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以止血)、生艾叶、蕲艾(生用,用以散寒止痛)、艾绒(捣制成绒,用以烧灸)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金匮要略》的胶艾汤用以治崩漏下血,《本草纲目》认为是治经带的药品。因此,本品在妇科方面应用较多。

2.总的来说,艾叶所治的病症,以下焦虚寒为主,如寒冷腹痛,经寒不调,都是取它散寒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在临床上也是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为主,所以,从温经止血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类似炮姜的功效。

3.艾叶捣制成绒,为针灸常用的料品。用以烧针,则热气内注,具有温熙气血的作用。

【方剂举例】胶艾汤《金匮要略》艾叶、阿胶、川、当归、芍药、地黄、甘草。治妇女冲任虚损,崩中漏下等症。

引用:《中药学》艾叶

《千金翼方》艾叶

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疮,妇人漏血,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水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曝干。作煎见风。

引用:《千金翼方》艾叶

《冯氏锦囊秘录》艾叶

禀天地之阳气以生,故味辛微温,其气芳烈,纯阳之草也。无毒。入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生寒而兼辛散,熟则大热,火炎则气内注,通筋入骨,煮服则上升,故止崩漏安胎,且为调经治带温中除湿辟恶女科之要药。

艾叶,祛寒湿温中,除腹痛,保孕杀虫,疗 疮作炷炙百病,熨脐腹冷疼,辟诸疫鬼气。同香附醋糊丸,名艾附丸,开郁结,调月经,温暖子宫,使孕早结。同干姜末蜜丸,名姜艾丸,驱冷气恶气,逐鬼邪气,火灼气下行。入药气上行,若阴虚血燥者,大非所宜。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艾叶

《医学入门》艾叶

艾叶苦温最热中,霍乱腹心痛有功,杀虫调血和肝气,崩漏安胎暖子宫,生汁止痢并吐衄,实主壮阳明目瞳。

艾灸百病,有惩创意,令人痛切自治。干熟者性温,无毒。辟外感风寒,温胃,止霍乱转筋,心腹痛,杀蛔虫,熏痔 ,利肝滞冷气作痛,调和血脉。治妇人崩漏带下,安胎倒产,子死腹中,产后泻血不止,暖子宫,令人有子。生捣汁,性寒有毒。治赤白痢、吐血、衄血、泻血及心腹恶气刺痛、毒发热气上冲发狂,或有疮出血者,端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日干,陈久良者。《衍义》用艾捣筛去青渣,取白,入硫黄相和为炷,灸穴。

实,主壮阳,助水脏,暖腰膝及子宫,明目,兼疗一切鬼邪毒瓦斯。治火眼,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候烟上碗成煤,取下用水调化,洗或点,更入黄连尤妙。

引用:《医学入门》艾叶

《中华本草》:艾实

【出处】出自《药性论》。

【别名】艾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艾的果实。

采收和储藏:9-10月,果实成熟后采收。花、果期8-10月。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主肾虚腰酸;阳虚内寒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1.5-4.5g。或为丸。

【各家论述】1.《药性论》:主明目

2.《日华子本草》:壮阳,助水藏、(利水)腰、膝及暖子宫。

【摘录】《中华本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