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拳种之红拳和华拳
一、红拳
武术拳种之一,长拳的一种。源出中原以西,似与明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吻合;也有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红拳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即懒扎衣)等,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三十二势中多有记载。清代始用红拳名,以取艳美、吉祥及绝好之意。《清稗类钞·技勇类》中载有“大小红拳”。
红拳流传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尤以关中最盛。据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处录副奏折·农民运动》记载:清代,山东河北交界地区传习红拳者颇多。乾隆年间常子敬、嘉庆年间张景文、道光年间张真、光绪年间阎书勤等,皆是红拳拳师。在道光、咸丰年间关中(陕西)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二及潼关“饿虎”苏三”皆精于红拳。并在原红拳的基础上,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形成了以高派风格为主的理、法、势俱全的红拳体系,并以关中为中心逐渐向外传播。至今红拳遍及陕、甘、宁、新、豫、晋、蜀、鄂、皖、滇等十余省。
红拳以十大盘功,踢桩、舒鼎、举石担等为基本功法。基本手法有撑、斩、勾、挂、缠、拦、沾、挎八法。特点是架式端正,姿势工美,身步灵活,节奏明快,招法巧妙,劲道外柔内刚,劲力以脆快为主,兼有长劲、柔劲,突出一个“巧”字。练法讲求势轻劲柔、气顺招圆,以心意为根,用意不用力。步法注重闪展腾挪,出步多含跤法;打法讲求以步制人,刁打巧击,钻身贴靠,踩腿审进;身法讲求拧腰捩胯,伸肩探膀与扁身雀势。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奇,刁打为法。”
徒手套路主要有:大红拳、小红拳、中红拳、老红拳、粉红拳、太祖红拳、长小红拳、二路红拳、关西红拳等。器械套路以棍、鞭为主,并与其他拳种兼而习之,主要有母子棍、盘龙棍、达摩棍、白蛇棍、八仙棍、琵琶棍、太师鞭、定唐鞭、黑虎鞭及双刀、双锏、春秋刀、线锤等。实战操练有跑拳、跑棍、排手、排棍等。以柔功为主,大小红拳与二路红拳为入门基础训练套路,典型动作有雀地龙、裙拦势、撑补势、燕子啣泥、丁膀、美女照镜、迎面贴金等。陕西地方流传之花拳、梅花拳及九拳等均受红拳风格的影响。
二、华拳
武术拳种之一,长拳类拳种,其名取自“三华贯一”。《华拳秘谱》载:“名为华者,取精、气、神三华之意也。”其源不详,近现代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华拳初传于山东济宁。清末济宁蔡行人蔡桂勤,自幼习练华拳,后又得丁玉山所传,成为当时华拳的代表人物。经蔡桂勤等人的努力,华拳逐步盛传于武坛。
华拳的代表套路为十二路华拳。这些套路既可单人习练,又能双人对练。其动作姿势舒展、工整,要求力贯股肱,动作强劲有力。华拳的运动节奏表现为“动如奔獭”之急,“静如潜鱼”之悠,“心肃则神凝”,“心凝则精劲”,“心正而后身正”。运动时的呼吸,以气贯丹田、平心静气为本,以提、托、聚、沉四法为用。技击上讲求“避其实,击其虚”。
华拳的特点概括为四条:
(1)势正招圆,结构严谨。拳势要求左右对称,不歪不斜,不散不乱;
(2)动紧身整,一气贯通。要求做到“招连招,势接势,步套步。”“形断意连,势断气连”;
(3)动迅静定,进疾退速。要求动则骤发,如风卷残云。静则突停,似平波镜湖;
(4)刚柔相济,虚实分明。行拳要求有刚有柔,能快能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均应在套路中合理运用。
华拳套路包括初、中、高级拳术套路,以及刀、枪、剑、棍、对练套路。以下为华拳的几个动作节选:
(1)转身里合腿
(2)后挑腿
(3)迎面腿
(4)仆步穿掌击步二起脚
(5)提膝举掌
(6)穿手歇步亮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