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语言并非思考的边界

西方哲学观认为语言是思考的边界,而人们也基本认同了这个说法。对其溯源,会发现这说法应该是来自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世俗意义上,人们会认为语言本身就自带边界性。其各自的语法规则、修辞习惯,无不是这种边界的体现,甚至语言之间也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边界。而人们在通过语言进行思考,语言自然就成了思考的边界。

维特根斯坦则更进了一步。在其《逻辑哲学论》中希望构建一个有明确逻辑关系的语言系统。就像哲学那样通过逻辑推导就能得到某个意义上的结果,你所言说的都对应一个具体的客观内容。但他马上又发现语言本身就是一套符号系统,用抽象符号去表示一个具体事物或事件,这本身就无法绝对实现。这是语言这种符号工具自身的局限性所导致的。所以他补充了一句:“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这是他给语言人为划定的边界,进而思考也就被划定了边界。

但如果追问一句,语言产生之前人类不思考吗?——显然不是。

我们承认语言的产生使得思考可以更复杂,更系统,更深入,甚至更容易被记录(发明出对应语言的文字系统即可),但语言并非思考的唯一工具,更不是最早的思考工具

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人类最初就是基于最最具体的感知进行思考的。山火滚滚的热浪、发红的木炭、烈火中动物惊恐的嘶鸣,无不让人学会了对火的恐惧。这不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真实的感知经验。人类早期就是在积累这种具体的感知经验,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实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称之为感知型思考。而基因语言的思考方式我们姑且称其为语言型思考

两者是上下关系:语言型思考在上,感知型思考在下。感知型思考更倾向于向下的深入,而语言型思考则更擅长于向上的概括与抽象。两者有重叠部分(既能语言描述,又可被感知的部分),而没有重叠的部分则是上部语言思考中过于抽象而无法被感知的下部感知思考中过于精微而无法被描述的。就体量而言,感知型思考大于语言型思考。就次第关系而言,感知型思考孕育出了语言型思考

因为很多感知经验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它的思考过程基本会是这样——因为(这样的操控细节调整)所以导致了(那样微妙的结果变化)。很多“默会知识”就是如此习得与传承的

所以当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是思考的边界”这一观点时,其实是忽略了此前人类感知型思考的史实。当他晚年意识到这一点时,便自行推翻了《逻辑哲学论》中的大多数观点。但为时已晚,西方已经开始热衷于用他那把“逻辑哲学的锤子”敲打世界了……

之所以提出以上看法,恰是因为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感知型思考之上的。所谓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得益于深厚感知经验的滋养。当西方纯粹的逻辑哲学难有突破之时,很有可能还要回到东方的感知型思考上,在感知经验中汲取养分。

所以,思考的边界:语言+感知

既然人可以实现充分感知,但无法做到充分描述,——那就先去充分感知

很多感知早已超越了语言的边界——比如味道,——而那正是我的领域。之所以一直乐此不疲,就是因为我能带给人们不可言说的那部分体验。我也为之感到荣幸和自豪!

每当客人们意犹未尽、欲言又止,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但同样,在我的领域——也有边界……

当一款茶百般尝试却无论如何也呈现不出满意汤感,当一个开汤环境反复调试也无法达标,那我也无法带给你那难以言说的汤感,——而这正是我的边界。

一款2019年的生普,当年蜜香馥郁扑鼻,落口冰糖甜持久。可今年就是一个“薄”字,怎么弄都不行。我们知道,它进入了“转化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闭关”,可以期待“出关”时的蜕变,但我永远也无法让你见到一个闭关之人。对于这类茶,我真的没办法……

还有一款乌龙,干茶香正。温润泡有花香,可第初水一上来便汤感全无!

调整水温、注水、坐杯参数,第一水有了,水香俱佳,落口独特。

待第二水一出,——又完蛋!

这茶真娇贵啊,差一点儿都不行……

总算第二水也试好了,此时已试三道。累了,明日再试。

次日阴天,按上日参数一开场便又入不得口了。唉,用相声界里的一句话就是——“这谁徒弟?!怎么那么难带啊……”

我经常触碰到感知的边界,——呈现不出,自然也就感受不到

我也在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当然,主要还是——感知型思考……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相    关    链    接
开汤哲学:边界
开汤哲学:探索边界
申瑞老师
(开汤品鉴教学咨询)
(0)

相关推荐

  • 【逻辑哲学论】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小 播 读 书 /// 01/01 2021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如果说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中,有什么是一以贯之的思想的话,那就是对 ...

  • 真正之后的至理(二)附音频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上一讲,我仍在继续变换角度在讲西方哲学之所以无法常识化普及的本质原因,就是对逻辑自身构成维度的本质认知错误,结果导致西方哲学只能在本体论问题上陷入骑驴找驴的尴尬,不能自拔至今. ...

  • 《物演通论注释》第一章,带你打开物演通论的大门

    读者须知: 在对<物演通论>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白,不同的人对书的注释一定是有差异的,即便是注释者本人因为发现新的信息量,那么对原有的注释也会有差异,甚至第一次注释和第三次.第五次的注释完全 ...

  • 你能透过借假修真的文字看到什么

    书接上回,中国传统文化有云"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而我所谓终极自圆其说的实现,不是简单满足于古人"知所先后"的"近道", ...

  • 开汤哲学:“冲泡三要素”的思考

    所谓的泡茶三要素:投茶比.水温.坐杯时间,想必大家已很熟悉. 而如今再看,我们还发现干茶整碎度.注水方式,甚至于开汤环境条件等其他诸多因素也都对最终所呈现出的汤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这一说就深了,又会 ...

  • 开汤哲学:“标准茶样”再思考

    今天在跟北京茶友的交流中提及当年习茶之时他有建立"标准茶样系统"的想法,--虽然后来无疾而终. 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彼时供职普洱茶企,我也曾幻想过要建立一套普洱产区山头茶品的&qu ...

  • 开汤哲学:边界

    边界,明确了事物的属性.功用.形式.范围.价值,使其成其为这个事物而非其他,使其才可能与其他事物建立联结. 以茶为例,当某一类树叶根据其属性特征被定义为茶叶之后,其价值便与其他树叶有了本质差异.当然, ...

  • 开汤哲学:探索边界

    最近的推文让一些朋友看不大懂了,抱怨说我现在离茶越来越远,是不是要转行? 哈哈,回想一路上,这应该是第二次遇到业内外朋友集中的质疑,--第一次是在提出"开汤品鉴技术理论"之时. 当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

  • 开汤哲学:呈现者与体验者

    前几天去拜访一位业界前辈,交流有关春暖花开之际环境因素对汤感表现的影响. 边喝便唠,我忽然神游别处提了一个问题: "您说,这茶的至高境界是取决于冲泡者呢还是品饮者?" 前辈略加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