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1982年)发现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公社九大队的卧佛沟,安岳卧佛“一醒惊天下”

1982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巴蜀腹地的一条“几”字形的小沟——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公社九大队的卧佛沟。《安岳县志》载:“卧佛寺在治北四十里。”传说中的卧佛,是否也在此处?

普查人员依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攀上陡峭的山崖峭壁,拨开茂密的灌木杂草,一尊形体巨大的石刻造像就此重见天日。毋庸置疑,这是一尊释迦牟尼涅槃像。它位于13米高的砂岩中部,通长23米,头东脚西,背北面南,向左侧卧于离地3米的岩壁间,展现着释迦牟尼涅槃时超脱一切的意境。

此外,人们在卧佛附近还发现了大大小小的石刻造像千余尊。根据遗留的题记考察,卧佛院的造像应开凿于唐开元至北宋开宝这200多年间。从造像的风格、技法判断,大多数应造于唐代,其次为五代。其中,卧佛即释迦牟尼涅槃像的开凿时间应为唐代,有说开元年间、有说贞元年间。不过,作为卧佛院的主体工程,卧佛的开凿时间应当在前。

更为难得的是,在卧佛附近的山崖石壁上,还有大量的藏经洞,洞壁上保留着约40万字的文献遗存,刻经总面积超过150平方米,保存完好率达80%以上。其中,古人还专门留下了《经目序》和《经目》,包括从汉代到唐代,直到唐玄奘译《般若灯论》十五卷,五百余年所有佛经作品,每部佛经还分别标明经论名称,部、卷数,单本或重翻数,作者、译者姓氏,时代年号等。

可惜的是,卧佛院后来连遭弃毁,至清代中期几乎已无人知晓,只留下“卧佛沟”一处地名和县志“卧佛寺在治北四十里”一言记载。由于其地处安岳、乐至和遂宁交界,交通不便,此前乏人问津。

因为其遗存的丰富,卧佛院穿越千年重现天日之时,引起学界震动。1982年以后,文物考古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卧佛院的遗存内容、历史沿革等信息也通过调查逐步清晰。1988年,卧佛院摩崖造像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国宝”。

作者:吴忧 整理

来源: 四川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