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红楼 | 刘妪打秋风,贾蓉借屏风,两相对比,写尽多少世情?
红楼是一部让人越读越爱的作品,读得越多,越会发现作者曹先生了不起,有很多深意蕴藏在漫不经心的情节里。
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秋风这个情节,初读时,只会被刘姥姥的表现所吸引。细读之下,会发现,作者用了一击三鸣的手法,不仅表现了刘姥姥此时的“忍耻”,同时通过贾蓉突然插入来表现贾蓉所代表的宁府,以及王熙凤所代表的王家,可谓是一击三鸣的写法。
第六回的回目名为《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但只用了一小段文字来写宝玉和袭人的云雨,大篇幅都用来描写刘姥姥进荣国府。
刘姥姥进荣国府,作者明写是来打秋风的,这是个让人生厌的行为,“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是穷人对富人的普遍认识,并不清楚富人也有富人的难处:“外头看着虽是轰轰烈烈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阿凤所说,也是实情,谁家没有难为之处?只是贫穷限制了刘姥姥的想象。
但是,很明显,作者的用意并不在此,不但细细描述刘姥姥的心路历程,而且还安排了贾蓉乱入。作者的用意到底为何呢?
我们逐个来分析。
刘姥姥打秋风
出发之前的刘姥姥,信心百倍,像一个精神抖擞的战士,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有着期待。这个“积年的老寡妇”,应该在乡下的圈子里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因其乐观、积极,善于解决问题,邻里乡村求助于她的应该不少。
带着这份自信上路,在周瑞家的带领下,进入荣国府,就慢慢显现出局促来,毕竟这是个她从未见识过的世界,而且是来打秋风的。
因为周瑞家的自作主张,刘姥姥原本是来求助于王夫人的,临时换成了王熙凤,这场戏就变得很有看头。一个是“积年的老寡妇”,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一个是年轻的小媳妇,本应谦恭有礼且嫩于经验。按照常规来说,刘姥姥三言两语就能把王熙凤给拿下。
事实如何呢?事实是刘姥姥完全被王熙凤的气场所震慑,不仅自信全失,连那个在王狗儿面前振振有词的形象荡然无存。
我们来看刘姥姥的自信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
先是初见阿凤时,“在地上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并没等阿凤安坐,“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此时的刘姥姥,心理还处于正常状态。
接下来开聊,阿凤主动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阿凤这话,堪称教科书级别,不但先入为主地掌握了主动权,而且在对待贫富这件事上占了上风:不是我们有钱看不起你们穷人,是你们穷人厌弃我们的钱。
这句开场语,完全出乎刘姥姥的意料,这是不按常理出牌啊。这明显超出了刘姥姥的经验,所以回话显得没有底气:“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
这种示弱的话出口,通常能博得同情,但偏偏王熙凤不吃这一套,步步紧逼:“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不过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在王熙凤面前,刘姥姥说什么都是错,几十年积攒的人情世故完全无效,不但自信心被打击,而且乱了方寸,忘了此番的来意:“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都是一样的。”
这可把一心想帮她的周瑞家的急死了,又是使眼色又是用话提醒,刘姥姥这才“未语先飞红的脸”,“忍耻”开口说明来意。
从前面一路读来,可曾想到刘姥姥会羞得满脸通红?从她与女婿王狗儿的对话,可曾想到她会认为此番来打秋风是耻辱之事?
这一切,都是在王熙凤的强大气场下逼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受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王熙凤面前,刘姥姥不仅失了主场,而且失了自信。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开了口,等着对方宣判,没想到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来了个“美服华冠”的少年,“刘姥姥此时坐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
作者曹先生应该有过类似经历,才会把刘姥姥的心态描摩得如此细腻。本来就在“忍耻”之时,度日如年之际,又来了一个人围观自己的丑态,如何才能自处?在王熙凤的吩咐下,“刘姥姥方扭扭捏捏在炕沿上坐了。”
注意作者的用词:“扭扭捏捏。”这个在乡下活得自在洒脱的老人,何时“扭扭捏捏”过?如今却在这两个年轻人面前,变得局促不安、言行反常。
所谓人穷志短,作者通过刘姥姥,做了最好的诠释。虽然最后成功拿到了可吃一年的二十两银子,但这个过程却让人心酸难忘。
作者的用意仅是如此吗?其实不然,我们再看贾蓉借屏风就能明了。
贾蓉借屏风
贾蓉的出场,很像偶像剧的男主。先是通过小厮通报表明了身份:“东府里的小大爷进来了。”
前文有交代,东府即宁国府。根据儒家的伦理,东为长,西为幼,宁府的级别要高于荣府,宁府的小大爷,即为宁府的少公子。这身份足够秒杀在场的所有人了。
然后通过刘姥姥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他的风采:“只听一路靴子脚响,进来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面目清秀,身材俊俏,轻裘宝带,美服化冠。”
简直是个完美少年!如果是演偶像剧,如果出场即用“下周见”的周播方式来吊胃口,得让多少少女失眠!
这样完美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应该也是完美的吧?没错,这是常规的看法。
完美少年贾蓉先是笑着道明来意:“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说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那架玻璃炕屏,明日请一个要紧的客,借了略摆一摆就送过来。”
注意作者的用词:“求”。宁荣两府是兄弟关系,平时来往密切、关系甚好,互相借贷也是正常,如今却用了一个“求”字。
是王熙凤不肯借才要如此低声下气吗?再往下看,发现并不然。
和对待刘姥姥时的严词不一样,王熙凤对贾蓉明显玩笑成分居多:“说迟了一日,昨儿已经给了人了。”
贾蓉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嘻嘻的笑着,在炕沿上半跪道:婶子若不借,又说我不会说话了,又挨一顿好打呢。婶子只当可怜侄儿吧。”
和刘姥姥一样,贾蓉用的也是示弱也一招。对刘姥姥的示弱,王熙凤的回应是“这话没的叫人恶心”,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明显贾蓉的话更让人恶心:全然不顾少公子的身份,就为了借一架屏风,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
有人因此认为王熙凤和贾蓉有染,两人的对话,实在太像打情骂俏,而且贾蓉处于下风。这应该是被书中的“风月”所误导,通读全书会发现,王熙凤虽然作恶不少,在生活作风上还是很正的,并没有什么乱来的行为,广受读者喜爱的平儿曾在贾琏面前为之作证:“他醋你使得,你醋他使不得。他原行得正走得正。”
那么,贾蓉为何会有此等让人恶心的作派呢?
联系写进秦可卿判词的“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里通过贾蓉借屏风,对这句话进行了诠释:宁府从贾敬开始,就不注重节俭,一味追求奢靡。就为了请个客,都要摆出一个富贵的形式来。深受熏陶的贾蓉,从没接受过贵族公子该有的家教,只以追求奢靡为目的,又什么恶心的样子做不出来呢?
同样,王熙凤的表现也很反常,面对一个年纪相仿的异性,这行为明显逾矩了。如果不是有私情,作者的用意何在?
王熙凤的威风
刘姥姥打秋风,贾蓉借屏风,目标人物都是王熙凤。
这是王熙凤在书中的第二次正式出场,第一次是林黛玉进贾府,给黛玉和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黛玉评其为“放诞无礼”。作者更是用第三人视角,“粉面含春威不露”,点明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威!
不可否认,王熙凤是有能力的。贾府玉字辈的男人中,贾琏算能力最强,“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但王熙凤更胜一筹,“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有这么多的优势垫底,王熙凤自然有傲娇的资本。这傲娇被她演绎出来,就成了威风八面了。
为了突显王熙凤的威风,作者分别用刘姥姥和贾蓉这两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的人来进行衬托。
对刘姥姥的威风,是居高临下。这个反衬很有意思,贾府诗礼传家,规矩极严,作为晚辈的主子,要对长辈的下人恭敬有加。王熙凤能做到尊敬周瑞家的,但在对待年老的刘姥姥时,却丝毫不留情面,用或明或暗的威风,把饱经沧桑的刘姥姥逼得“未语脸先飞红”,说话语无伦次。
对贾蓉的威风,是肆意张扬。与刘姥姥的底层身份不同,贾蓉是宁府嫡孙,身份并不比王熙凤低,王熙凤哪来的底气在他面前逞威风?
这底气来自王家!
在第四回的护官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贾排第一位,王排第三位。但是,在薛家母女进京之时,“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贾雨村循私帮了薛蟠,第一时间“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这都充分说明,排第三的王家有代替贾家老大地位的趋势。贾府除了世袭的爵位,能拿得出手的,只有贾政的五品员外郎。
这才是王熙凤的底气,是她逞威风的资本,所以她才会对贾蓉说:“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你们那里放着那些好东西,只是看不见,偏我的就是好的。”作为贾家媳妇,她一直以王家为傲,并以此处处压贾琏一头。
有了贾蓉的对比,她对刘姥姥的傲慢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作者的深意不仅如此,还有更深的一层。
在宝玉看到的判词中,王熙凤的下场应是最惨烈的:“哭向金陵事更哀”,“忽喇喇似大厦倾,惨昏昏似灯将尽”。而造成这种惨烈命运的原因,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哭向金陵事更哀”,一直以娘家为傲,落到无助下场时,娘家已无力相助。从这句判词,可大略推断四大家族是王家先失势,影响了王熙凤在贾家的地位。
爬得最高则跌得最惨,王熙凤和王家一样,都是忽略了秦可卿的告诫:“登高必跌重。”
作为衬托,此时被王熙凤的威风所挫的刘姥姥和贾蓉,在王熙凤失势后,却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刘姥姥知恩图报,救落难的巧姐于水火;贾蓉落井下石,沦为“奸兄”。作者在此章回的开头,用一首打油诗做了提示。
朝扣富儿门,
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
嗟彼胜骨肉。
穷人上富家门求乞,没想到富人拥有很多还不知足。得滴水之恩,虽然没有千金作为酬谢,但报恩之情,却胜过骨肉亲人。
难怪脂批感慨:“刘妪乞谋,蓉儿借求,多少颠倒相酬。”
颠倒相酬,不正是该酬者未酬,不该酬者反酬吗?
一个从打秋风引出的情节,写尽多少世情?那些得势之时的你侬我侬,原来都是虚情假意,唯有刘姥姥般的底层人,反而有一颗真诚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