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茵陈蒿汤及临床运用
跟王付大师学经方
跟随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学经方,用经方,以王付大师的经方理论体系为核心,系统研究、学习、总结、整理,以全新的解读方式,全面剖析茵陈蒿汤基本脉证,弄懂仲景本意,学好用活茵陈蒿汤。
陈蒿六两(18g);栀子擘, 十四枚(14g);大黄去皮,二两(6g)。
清肝利胆.泄湿退黄。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湿热疸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腹满面痛,食则头晕目眩,大便硬而不行,身热,急躁不得卧,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湿热疸证的基本病理病证是湿热肆虐阳明(即肝胆);湿不得行、热不得散,浊气攻斥。所以,治疗湿热黄疸证其用方配伍原则与方法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证机选用利湿清热药 湿热侵袭,肆虐中气,气不化湿,湿与热相互阻结而壅滞,湿热不仅侵袭于内,而且也充斥于外,证见身目发黄,黄色鲜明,腹微满或痛胀。又因热易清,湿难去,因此,治疗湿热之邪,必须首先选用利湿清热药,使湿去热清,如方茵陈。
2.合理配伍泻热祛湿药 湿热浸淫,其治当利湿清热,可在选用利湿清热时,必须合理配伍泻热药,只有合理配伍泻热药,才能使湿热之邪得以消除。在配伍泻热药时,尽可能选用使湿热之邪既能从大便而解,又能从小便而去,更能在泻热之中具有燥湿作用,以此而治则可治疗湿热之邪,如方中大黄、栀子。
3.随证加减用药 胁痛者,加柴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口苦者,加黄芩、龙胆草,以清热燥湿;小便少者.加滑石、茯苓,以清利小便;食少者,加山楂、生麦芽,以消食和胃,等等。
1.药用个性 茵陈清利阳明湿热,疏利肝胆湿热,调理气机以退黄,善治湿热疸证。栀子清热除烦,并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燥湿,推陈致新,导瘀热下行,使肝胆或脾胃湿热之邪从大便而去。
2.药用共性 根据茵陈蒿汤方中药用主治的个性、共性及特殊性,再根据方中用药相互作用的协调统性一与个体差异性,从而决定认识、研究与应用茵陈蒿汤治法不仅可主治湿热黄疸证,还可主治肝胆湿热证,并对下列所举病种而具有茵陈蒿汤主治病理特点者,以法用之,则可取得明显治疗效果。
肝胆湿热证:胸胁不舒,脘腹痞满,或无汗,或头汗出且身无汗,齐颈而还,腹微满,身热,心中懊侬,口苦而干,渴引水浆,便干,苔黄厚腻,脉滑。
本方可以用于治疗化疗所致肝损伤、急性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重症肝炎、婴儿肝炎综合征,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酒精性肝损伤、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荨麻疹、脂
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高胆红素血症、病毒性肺炎、多发性口腔溃疡、急性结膜炎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均可以本方加减治疗。
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260)
3.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第十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