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方法详细步骤(第二章)
二、正呼吸
正呼吸亦名逆呼吸;其主张呼吸事深宜细,宜达腹部,皆与自然呼吸同。惟呼吸时腹部之张缩,完全相反。而其使横膈膜上下运动,则目的相同。盖因反乎自然呼吸,故名逆呼吸也。今举其调节方法如下:
㈠、呼息宜缓而长,脐下腹部膨胀,其结果腹力满而坚。
㈡、脐下气满,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㈢、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自膨胀,此时脐下腹部收缩。
㈣、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斯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灵敏。
㈤、胸膨胀时,腹部虽缩而非空虚,无论呼气吸气,重心常安定脐下,使之充实方可。
㈥、呼气吸气,宜细静细,以静坐时自己亦不闻其声为合。
古人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者,今人则有主张呼息比吸息宜长者,以余之实验,则呼吸以长短相等为宜。
由上观之:可知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横隔膜运动。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张缩,逆乎自然,而使横膈膜之弛张更甚,运动更易耳。因余静坐入手时,不期而合乎正呼吸法,故余书中采用之。然自出版以来,学者习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参用人功,非人人可学;不若自然呼吸之毫无流弊也。
呼吸之练习
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练习有共同之点如下:
㈠、盘膝端坐,与静坐同一姿势。
㈡、先吸短息,渐次加长。
㈢、呼吸之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于下腹。
㈣、呼吸必以鼻出入,不可用口。
鼻为专司呼吸器官,鼻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若口则非呼吸器,若用以呼吸,则侵夺鼻之功用,必渐致鼻塞;且尘埃入口,易招疾病。故无论何时,口宜噤闭,不特静坐为然也。
㈤、呼吸练习渐纯熟,渐次加长,以长至一呼一吸,能占一分时间为最;然法不可勉强。
㈥、练习静细之呼吸,每日不无何时,皆可为之。
㈦、静坐时宜无思无虑,若注意于呼吸,则心不能静,故宜于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
㈧、静坐之前后,练习呼吸,可择空气新鲜处,以五分至十分,为练习之时间。
心窝降下与呼吸之关系
前言姿势,既述及心窝宜降下之理。虽然,呼吸时,于心窝之降下,更有重大之关系。盖心窝若不能降下,则呼吸不能调节,静坐之效,终不可得也。特再述之,以促学者之注意。
㈠、初学者呼吸时必觉心窝处坚实,以致呼吸窒碍,不能调节;此即横膈膜未能上下运动之故;宜持以决心,不可退缩。
㈡、觉呼吸窒碍时,切不可用力,宜纯任自然,徐徐注意达于下腹。
㈢、胸部,宜一任其弛缓,使血液循环时,不致压迫心脏,则心窝自然降下。
㈣、练习日久,似觉胸膈空松,呼吸静细深长,一出一入,能直达于脐下重心,即为心窝降下之明证。
丙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㈠、静坐日久,脐下腹部,发现一种震动之现象,即为腹力充实之证。
㈡、震动之前十数日,必先觉脐下有一股热力,往来动荡。
㈢、热力动荡既久,忽然发生一种震动,能使全身皆震,斯时不可惊骇,当一任其自然。
㈣、震动之速度及震动之久暂,人各不同,皆起于自然,不可强求,亦不可遏抑。
㈤、震动时宜以意(不可用力)引此动力,自尾闾(臀后脊骨下端尽处,名尾闾。)循背脊上行,而达于顶;复透过顶,自颜面徐徐下降心窝,而达于脐下。(自尾闾上行至下降心窝,非一时之事,或距震动后数月,或经年不定,阅者勿误会。)久之则此动力,自能上下升降。并可以意运之于全身,洋溢四达,虽指甲毛发之尖,亦能感之,斯时全体皆热,愉快异常。
震动之理由,颇深奥难解;大率血液循环,其力集中于脐下,由集中之力而生动,由动生热所致。然何以能循脊骨上行,自顶复下返于脐,实不易索解。而事实上,则余所亲历,确有可信。古人所谓开通三关者,即指此。(尾闾为一关;背部夹脊为二关,名夹骨关;枕骨为三关,名玉枕关。)
古人解此震动之理,其说颇多,兹引近理者,要不能绳上严格的科学,而固非无可取者。其言曰:胎儿在母体中,本不以鼻为呼吸,而其体中潜气内转,本循脊骨上升于顶,下降于脐,是名胎息。一自堕地后,此脉即不通,而以鼻为呼吸矣。静坐之久,能假此动力,仍返胎儿呼吸之路,即回复胎息之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