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产品不死才怪

图:Paul Gauguin

7月16日晚,央视315对趣头条多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了曝光,央视记者调查发现,趣头条平台存在很多虚假宣传疗效的违法违规广告。

央视曝光与否跟我一直以来对该产品的厌恶没啥关系。当然,就趣头条的模式,饥不择食,杀鸡取卵一丁点也不意外。

趣头条2016年6月正式上线,仅仅2年时间,趣头条APP的累计装机量已达1.8亿,月活用户超6000万。后来据说在B轮腾讯还投了2个亿。

2018年9月14日,趣头条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交易所,并创造了纳斯达克中概股两年零三个月的最快上市记录,在一个多月前,这项记录的保持者还是拼多多。

这火箭一样的速度,让业内震惊。很快就出现了什么惠头条,这头条那头条的许许多多的产品。就在趣头条横空出世的头两年,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们要么悔恨没早一点发现如此潜力股,以至于跟进的时候它已经不便宜了,要么就是看下属的眼神都变了:整天跟我说“今日头条”早就把新闻资讯类产品的格局定下来了,为什么人家“趣头条”却如此凶猛?

这个行业的整体操守并没有你想象得那样高。

趣头条刚引起业内注意时我就下载试用了。说来也不神奇,就是烧钱买用户。注册一个给点钱,邀请一个用户给点,在线看文章时长足够还能给点。还把类似传销的模式包装成“收徒”的说法,下线越多自己也就挣越多。随便扫两眼就知道,本质上就是个刺激用户增长的游戏,跟资讯内容几乎无关,内容垃圾与否根本不重要。你换个角度想,信息流的产品打底的那些内容源反正都差不多,哪里刷不是刷,趣头条还给金钱奖励呢。

所以下沉得很快,因为这个模式特别适合个人时间便宜的群体,不刷趣头条他们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一开始甜头是有的,否则不会如此迅速,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几乎就是耍猴模式,就连一开始那些时间不值钱的人都觉得不值得。

并且信息流产品当然有产品上的好坏之分。虽然都声称自己有算法,以为刷一刷换一批内容就是算法了。差别可不就是在算法上吗?另外尽管也都是接入外部内容,真正形成竞争力的是内容的积累,这需要时间。

但根本的原因是,人们一开始怎么被引诱过来刷新闻攒点毛钱,后面这批人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抛弃这个产品。

买用户和流量所需要的巨大支出意味着要快速上广告,而破纪录的速度上市的副作用是,就得面临资本市场的压力,一切数据公开透明。这种压力很可能彻底改变长远的策略。

为什么要着急上市?也许是这模式现金流撑不住了,又或者前期的创始团队和投资人着急圈钱走人。不知道。但哪个原因似乎都是一脚踏进鬼门关。如果是前者,说明模式不成立,在今日头条和门户新闻app的格局下,成本高昂,只不过烧出一时的火热,引冤大头(包括腾讯)入场续命也撑不住。如果是后者,那就是一开始就没想做什么长远规划,一锤子买卖,赶紧找接盘侠套现走人。

我现在分析当然显得非常马后炮。存在很多理论上的可能,比如如果资本市场依然像七年前那般癫狂,趣头条说不定也能融到足够多的钱,利用高昂的流量做点别的,成功转型了呢。虽然马后炮,并且也可能在未来被打脸,但我个人的判断,趣头条这个产品是没有希望的。

我一直有个固执的偏见,人要学会自己去寻找和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而不是让机器信息流给你推荐。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从前连电脑都没摸过,直接跳过PC时代,他们对智能手机依然陌生,所以类头条信息流的喂养方式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就像过去看报纸一样,给什么看什么。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尽管并非畅所欲言,但各种报纸期刊还是有其明显风格,实际上当时人就是在做自主选择,很多期刊都有其明显的定位和气质,订阅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后来门户时代,大量的频道细分和编辑,门户之间无论是首页的内容推荐还是各自的独家栏目都各有特色。这种编辑策划和推送的内容可以类比为整个门户是一大摞的公众号。这里当然难免有编辑的主观倾向,但这里同样有平台在内容上因为更专业,所以有一些坚持和责任。

今日头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在流量面前,仅存的在内容上的一丝坚持都土崩瓦解,算法成了时代最前沿的最先进的信息提供方式。听起来也颇为中立,编辑和门户总有自己的偏好和倾向,机器就不会。都声称“最懂你”,积累的个人行为越多,机器越知道你的喜好。实际上不过是密密麻麻的搜索数据的互通和简单粗暴的标签打点,今天的所有人工智能离真正意义上的“懂你”差太远了。打个比方,“我喜欢读人文、经济、历史类的文章,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大类里的内容我都喜欢?显然不是,别说文章了,市面上这些领域我看愿意看的没几本,算法永远猜不到我到底喜欢什么。还有人每天的心情也会变化,我现在想看什么,谁能知道?

今天上亿的人在手机上阅读,看书这样耗费时间和注意力的行为变得十分奢侈,但我想人总还是无法彻底离开文字阅读的。跟一些主流意见相反,我认为要适应这个时代,抱怨毫无用处,若有追求,就得直面现实,现实就是比纸媒时代挑战更大,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得尽可能地征服稀缺的注意力。当然,这是对有追求的作者而言。纸媒时代有创作能力的人搞不过“短、平、快”垂头丧气,又或者干脆直接就加入这个趋势,怎么刺激眼球怎么来。开阔眼界,打开思路早已经跟阅读无关。这就是尽可能“去编辑化”的信息流产品的现状。人们得到的一爽到底,你喜欢吃大便就给你喂大便的大满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