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辱不惊的人,不一定就是成熟,也可能是这3种情况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段话:

“If one day,you are more and more silent,and don't want to talk.

It means you're taking a lot of,you saw a lot of people.

You are more and more mature.”

“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

这意味着你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

你变得越来越成熟了。”

我认识一位朋友,五十多岁的年纪,是一个跟“沉默寡言”一点站不上边的人。

所以每次跟他聊天的时候,总能够听到他“传奇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的精彩故事。

有次他聊到刚刚参加工作那会儿,还被单位的人给了一个“稳重”评价的经历。

他本身是个四川人,大学毕业(他是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人之一)之后被分到北方一个国企单位。

因为普通话说不标准,所以在跟团队讨论问题或者日常交流的时候别人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于是没办法,他在之后的有近一年左右的时间都只能保持“沉默”状态。

再加之他工作表现也很出色,所以就被单位的同事、领导们高度评价为“稳重”——特别是在年轻的大学生身上,这种品质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而就是这个“稳重”的印象,让他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

他的这段经历让我不得不想到一个问题:

能保持沉默做好自己事情的人,当然算是成熟稳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是不是对于“成熟稳重”的判断过于表象化了些呢?

就好像我这位朋友一样,他之所以“沉默”并非就是因为自己成熟稳重,而是交流不畅。

也就是说,“沉默”于他而言是无奈,但在外人面前则是优秀品质。

事实上,当一个人越来越沉默,甚至荣辱不惊时,不一定就是沉默,还有可能是这3种情况。

情况一:争取过,妥协了

每个人从出生的时候起,都是一样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的。

对于这个花花世界都是带着满满的探索欲望而成长起来的,也都是对于美好事物充满着向往的。

可为何到后来大家面对生活的态度却越来越不一样了呢?

《道德经》里说荣辱不惊是大自在之境,是指一个人面对受宠或受辱时都毫不放在心上,不以得失而动心。

可真正能够做到荣辱不惊的人,真的就是成熟吗?

我相信能够做到如此无欲无求的人,大多都只是在争取的过程中经历了大风大浪,穿过了荆棘密布之后看淡一切,妥协了而已。

他们“荣辱不惊”的背后,兴许满满的,都是伤痕。

情况二:期望过,害怕了

一个人最悲催的时刻,应该就是当你满怀希望去做一件事时,瞬间当头一棒把希望全部破灭,让你跌进失望的万丈深渊里。

为什么那些真正能做好荣辱不惊的人年龄都偏大呢?

可能不一定是“成熟”,而是因为他们曾经也在年少时为了梦想而拼闯过、期望过、不顾一切过。

只是一次次希望被浇灭后,逐渐开始变得“畏手畏脚”了,从而对于一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荣耀或者很受辱的事情麻木了。

麻木不是因为看淡,而是因为害怕。

因为太多的经历在告诫他们:谁知道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法承受的危险呢?

情况三:得到过,弄丢了

有很多人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可他们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之一。

随着年龄的加大,他们对于“得失”看得越来越平淡,于是就藏其锋芒,收其锐利,荣辱不惊难以琢磨。

这些人到底算不算是“成熟”呢?可能算。

但也有很多并非就一定是“成熟”,或者也许是一种得到过了之后的好奇心缺失罢了。

他们得到了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所以就弄丢了对于这些东西的好奇和欲望。

于是就看淡了得失,甚至还看淡了生死。

人最可怕的不是失去已经得到的东西,而是失去了对未知的好奇——那活得该多没有意思啊?

对于“争取过,妥协了”、“期望过,害怕了”和“得到过,弄丢了”这三种情况的人来说,实际上他们应该最不喜欢被人评价为“成熟稳重”。

相比之下,他们甚至还想要再“不稳重”一次。

荣辱不惊那是脱离了人间烟火气息的圣人心态,作为普罗大众而言,“心随我动”可能活得才更有意义一些。

有时候,人要是一直不犯错,那才真的是没意思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