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偷听隔壁唱歌,考场上以此为诗,一举高中奠定不朽声名
唐玄宗天宝十年,又一次的进士科取士开始了。在当时,国家选拔人才,不仅有科举制,还有察举、世袭等并存。而且,不同于明清时期已经完善的科举考试,当时并不规范,没有誊录制度,干谒之风盛行,再加上每次开科取士的人数极少,这让许多寒门学子报国无门。然而,这一年的进士名单中,却有个已经落第很多次的考生——钱起。这是因为他写出了令人无法拒绝的千古佳作:
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所谓省试,其实就是进士科考试。唐玄宗之前,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四年时,将其改由礼部侍郎负责。不管是吏部还是礼部,都属于属尚书省,因此当时就被称为省试。唐朝的科举考试需要作应试诗,它有严格的声韵要求,还规定了题目和内容。诗歌需要灵感,这样的局限虽然有利于公平,但也拘束了考生的发挥,所以应试诗鲜有佳作。但是,这篇《省试湘灵鼓瑟》却是例外,它传唱千古,足以让作者钱起扬名立万。
诗题为湘灵鼓瑟,这来自于一个哀婉的传说:舜帝出行时死去,就葬于苍梧山。他的妃子思念过度,投水自尽,化作湘水女神。人们常常看见她在江边鼓瑟表达自己的哀思。
因为是应试诗,钱起在首两句中便概括了主旨,表示自己听到过湘灵鼓瑟的传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说的是湘水女神翩然而至,她带着愁容,以云和瑟弹奏其了令人断肠的乐曲。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的冯夷是水神,他闻乐起舞。然而一个“空”字,说明了他并不懂湘水女神的音乐,并不是真正的知音。湘水本就在楚地,楚客说明只是过客,并不是当地人,很有可能是远谪至此的文人。他们倒是听出了其中的深意,再加上自己的经历,不由悲从中来,不忍卒听。
接下来,诗人用了四句来描述瑟声。“苦调凄金石,清音入香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说得非常优美,音律哀愁,能让金石都感觉凄苦,能响遏行云,传到无穷尽的苍穹之中。最后,它传到了舜帝葬身的苍梧山,感动了自己的丈夫。舜帝的灵魂让白芷吐出芬芳,与瑟相和。
这四句诗,作者以空灵的笔触,通过描写瑟音的感染力,绘制了一个神奇虚幻画面。在瑟声之中,天地动情,草木含悲。钱起在此时,更以“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两句诗,将这种悲凉的气氛烘托到了顶点。湘灵的瑟音和舜帝策动的芳香,交相汇集,化作悲风,顺着流水传遍了潇湘大地,吹过了八百里洞庭。爱情不仅仅存在于一时,更是永恒不灭。
此时,诗歌如同交响乐的顶点,作者却用了两句出人意料地结尾,让它戛然而止。“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不仅仅是钱起的神来之笔,甚至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也让全诗熠熠生辉,过目难忘。
它的妙处,一是由虚幻的世界重新拉回现实之中,这也与诗歌开头部分首尾呼应。二是突然转折的意外,让人措手不及,久久难以平复心情,久久难以忘怀。所以,这首诗让人印象深刻,而考生钱起也因此一举中第。
这横空出世的最后两句,给人无尽的遐想。曲终人散后,终究没有见到那哀怨的湘水女神,留下的只是一川江水,几座青峰。明亮孤寂的感觉,与此前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许女神的惆怅将会伴随江水青山,流传亿万年。
就是因为结尾太美,以至于产生了许多传说。有人甚至认为,这么鬼斧神工的诗句,绝对不是钱起这样的凡夫俗子所写,而是他在应试时偷听隔壁歌声而来的。后来在考场之中,便以此为落处。正史《旧唐书》中都是如此记载:
起能五言诗。初从乡荐,寄家江湖,尝于客舍月夜独吟,遽闻人吟于庭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起愕然,摄衣视之,无所见矣,以为鬼怪,而志其一十字。起就试之年,李所试《湘灵鼓瑟》诗题中有“青”字,起即以鬼谣十字为落句,炜深嘉之,称为绝唱。
其实,鬼神之说当然是子虚乌有,这一定是钱起自己创作的。不过,这样的诗句,当然不会量产,而是在实力、机缘的结合下说迸发的。钱起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为他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