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少年行》,盛唐与晚唐作品别无二致,都写出了唐人的自信

唐朝是一个迷人的时代,曾经屹立东方,繁花似锦,也曾让四夷臣服,万邦来朝。作为唐朝人,内心是高度自信和宽容的,这在唐诗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别的朝代,送别诗往往伤感不已,唐诗中却流露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别的朝代,边塞为苦寒之地,边塞诗歌往往叫苦连天,唐诗却不同。当时唐人以建功立业为任,以报效祖国为荣,边塞诗往往写得昂扬奋发,毫无半点苦楚之情。

初唐、盛唐的诗歌如此,即便到了晚唐,国力衰退,政局不稳,但是大唐的荣光依然在唐人血液中流淌,成为了永恒不变的基因。别的不说,就拿这盛唐王维和中晚唐令狐楚所写的《少年行》对比,就可以看得出那一脉相承的蓬勃之气。

王维的《少年行》是由四首诗构成的组诗,写的是一群急人之难、充满爱国情怀的少年游侠。诗歌通过赞美游侠精神,给我们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其中第二首极为精彩: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诗人以汉指代唐朝,从游侠入伍之后,成为羽林郎说起。他随着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渔阳征战,与匈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争。谁都直到边塞的艰苦,然而,大丈夫又怎么能不戍守边防,为国效力呢?即便是战死沙场,也能闻到侠骨的芳香。

这就是盛唐人对于戍守边防的看法,边塞虽然仍旧是苦寒之地,但再也不是畏途。往小了说,那是大丈夫取富贵的地方,在这里大展身手,就可以博取万户侯,就可以做人上人。往大了说,那是一个大唐子民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谁都不守边将,个个贪生怕死,那又怎么能让唐朝威震四海?

盛唐的王维如此想,如此说,那么到了中晚唐时的令狐楚又是怎么样的呢?他同样写过一组《少年行》,同样是四首。小珏看它的形式和内容,与王维的同名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很有可能,令狐楚是以此向诗佛致敬。在他的《少年行》中,写得最好的是这一首: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这首诗依然是洋溢着爱国热情,诗中写道为国戍边的将士,背着弓箭,佩戴着明光闪闪的宝剑,在西风萧瑟的秋天弛离京城。他没有半分犹豫,没有半点悲哀之情,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没有收复天子的失地,永生永世也不准备回头看一看故乡。

令狐楚将弓箭、宝剑、晚霞、夜风组合起来,生动描述了主人公的坚强形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家和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最后两句诗,颇有一些霍去病当年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感觉。

梁启超曾经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古人们早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盛唐和中晚唐两位诗人,都是用了《少年行》为题,成就了一组充满着壮志豪情的诗歌。这样得动人情怀,无论是在唐朝那个时期,都是当时的主旋律,也是时代的最强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