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温病笔记(20)暑温辨证(五)

温病条辨(清·吴瑭)

【原文】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热,舌上黄滑苔,渴欲饮凉,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心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阳明暑温,水结在胸也,小陷胸加枳实主之。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枳实各二钱,瓜蒌三钱,半夏五钱。

【原文】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注释】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痺。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汤

半夏一两、黄连二钱、黄芩三钱、枳实二钱、杏仁三钱,虚者复加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原文】阳明暑温,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小承气各等分下之。

【汪按】湿热入胃府方可下,虽云化热,究从湿来,故枳、朴、大黄等分用也。大抵温病诊热为要,痞满之证见黄燥苔方可议下。黄而不燥,仍用宣泄,以驱之入胃,或苦温助之化燥,见黄方可用苦泄(泻心、陷胸之属),黄白相兼,或灰白色,仍用开提(三香、杏、蒄、枳、桔之属)以达之于肺,不可误也。叶天士温热论言下法甚详,当遵循而勿误。

【原文】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注释】蔓延三焦,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为要领。

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金也。肺经通开水道,下达膀胱,肺痺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主以三石汤之奥义,若邪气久羁,必为血分,心主血络,故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邪热盛矣,紫雪丹开内窍而清热最速也。

三石汤

滑石三钱、石膏四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皮二钱、银花三钱、金汁一杯、白通草二钱。

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化浊而败毒也。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利窍,兼走肺胃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加味清宫汤

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翘心二钱、犀角尖(磨冲)二钱、连心麦冬三钱,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一匕。

【原文】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注释】舌白胸痞,自利呕恶,湿之为也;潮热烦渴,汗出溺短,热之为也。热处湿中,湿蕴生热,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以杏仁、滑石、通草先宣肺气,由肺而直达膀胱以利湿;厚朴苦温而泄湿满;芩、连清里而止湿热之利;郁金芳香走窍而开闭结;橘、半强胃而宣湿化痰以止呕恶,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矣。

【霖按】凡秋后伏暑,每因新感触发,初起余用七叶芦根汤宣肺达表,使内邪外溃,先使发汗,疹痰外解,再用缓下轻剂如五仁导滞汤,尽清肠胃积热,脾肾湿热屡效。

杏仁滑石汤

杏仁、滑石、半夏各三钱,黄芩、郁金、厚朴各二钱,黄连、通草各二钱,

陈皮四钱。

七叶芦根汤

藿香叶钱半、佩兰叶二钱、薄荷叶二钱、冬桑叶三钱、大青叶三钱、鲜竹叶三十片。

先用清箬叶一两、活水芦根二两煎汤代水。

五仁导滞汤

光杏仁、郁李仁各三钱,瓜蒌仁四钱,松子仁三十粒,青砂仁一分,枳实导丸四钱,拌滑石四钱。

先用冬瓜皮、子各二两,丝瓜络(带子)五钱煎汤代水。

【原 文】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连梅汤主之;入厥阴麻痺者,连梅汤主之;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再与连梅汤。

【注释】肾主五液而恶燥。暑先入心,助心火独亢于上,肾液不供,故消渴也。再心与肾均为少阴,主火;暑为火邪,以火从火,二火相搏,水难为济,不消渴得乎?以黄连泄壮火,使不灼津;乌梅之酸以生津,合黄连酸苦为阴,以色黑沉降之阿胶救水;麦冬、生地合乌梅酸甘化阴,庶消渴可止也。

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经络无所秉受,故麻痺也;再包络与肝均为厥阴,主风木。暑先入心,包络代受,风火相搏,不麻痺得乎?以黄连直泻其火;以乌梅得木气之先,补肝之正;阿胶增液而熄肝风;冬、地补水以柔木,庶麻痺可止也。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开暑邪之出路,俾梅连有入路也。

【霖按】此条药案,是暑邪劫阴,防其痉厥,治法全在右脉空大,左脉小芤,鞠通窃其法,搜造方名而不录脉象,忽拼入心热神迷与紫雪丹以清心热,便瞒过后人 : 非叶氏之方,为伊心得。此自条之意,其自辨注云:暑先入心云云者,以明界划三焦,是邪由上中焦而入下焦,似若病邪皆依伊道路而行,不敢紊乱者。

连梅汤

云连、阿胶各三钱,乌梅(去核)、麦冬、生地各三钱,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原文】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蚘,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岀,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注释】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拘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霖按】此等方,必审内无蕴热始可投,否则误事非浅。

椒梅汤

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半夏各二钱,白芍、川椒(炒黑)、乌梅(去核)各三钱,枳实钱半。

【原文】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邪结内踞,清浊交混者,来复丹主之。

【注释】此正气误伤于药,邪气得以窃据于中,固结不可解,攻补难施之危证,勉立转旋清浊一法耳。

来复丹

太阴玄精石一两、舶上硫磺一两、硝石一两(同硫磺为末,微火炒结砂)、 橘红二钱、青皮二钱(去白)、五灵脂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

【方论】王晋三云,易言一阳来复于下,在人则为少阳生气所出之脏。病上盛下虚,则阳气去,生气竭,此丹能复阳于下,故曰来复。玄精石乃盐卤至阴之精;硫磺乃纯阳石火之精,寒热相生,阴阳交互,有扶危拯逆之功;硝石化硫为水,亦可佐玄硫以降逆;灵脂引经入肝最速,能引石性内走厥阴,外达少阳,以交阴阳之枢纽,使以青、陈二皮者,纳气必先利气,用以肝胆之向导也。

【原文】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注释】凡温热久入下焦,消灼津液,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真阳,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温病温疫未传,邪退八九之际亦有用处。暑温未传,亦有用复脉、三甲、黄连阿胶之处,彼此互参,勿得偏热。

盖暑温不列于诸温之内而另立一门者,以后夏至为病暑,湿气大动,不兼湿不得名暑温,仍为温病门矣。既兼湿则受病之初自不得与诸温同法。若病至未传,湿邪已化。惟余热伤阴之际,其大略多与诸温同法,其不同者,前后数条已另立法矣。

三才汤

人参三钱、天冬三钱、干地黄四钱。

欲复阴加麦冬、五味,欲复阳加茯苓、甘草,蓄血热入血室与温热同法。

编者按:继《伤寒论方解》之后,《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也已分作三十九条消息全部发送完毕。从今天起,我们将以《先君温病笔记》为题,继续推送由王东海先生整理的他父亲王济生老中医的笔记体遗著《温病综集》。从“伤寒”到“金匮”再到“温病”,王老先生对经典的深刻领悟和悉心诠释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底层白发医者对医道的孜孜追求。本公众号特别感谢王东海先生把他的家珍无私分享给大家。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八四)临证谈半夏泻心汤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暑39):胡,不饥,不食,不便,此属胃病,乃暑热伤气所致.味变酸浊,热痰聚脘.苦辛自能泄降,非无据也. 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实. 半夏泻心汤是可以加杏 ...

  • 《伤寒温疫条辨》——承气解毒汤

    清·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卷五. [组成]白僵蚕酒炒,三钱全蝉蜕十个黄连一钱黄芩一钱黄柏-钱栀子一钱枳实麸炒,二钱五分厚朴姜汁炒,五钱大黄酒洗,五钱芒硝另入,三钱甚至痞满燥实坚结非常,大黄 ...

  • 《温病条辨》——承气合小陷胸方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 十.温病三焦俱急,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燥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不可单行承气者,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三焦俱急,谓上焦未清,已入中焦阳明,大热大渴,脉躁苔焦, ...

  • 吴鞠通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的作用功效

    养生之家导读: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源于<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半夏泻心汤去甘草干姜加枳实杏仁汤的作用功效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中 ...

  • 先君温病笔记(21)暑温辨证(六)中暑

    <六因条辨·中暑>(清·陆廷珍) [原文]中暑头胀.恶寒.身热.胸腹满闷.欲吐不吐.欲泄不泄.烦闷不安,此内夹食积,外吸暑秽,清阳不宜,气机不行,宜烧盐调童便灌之,吐其浊邪,宣其壅也. [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9)暑温辨证(四)

    <温病条辨>(清·吴瑭) [原文]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原文]伤暑发热头痛,泄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8)暑温辨证(三)

    [原文]伤暑热久不解,神迷如寐,舌红少津,饥不欲食,脉数无神,此热伤胃中气液,津不能复,宜复脉汤去姜.桂加鲜斛.沙参.谷芽.扁豆.蔗浆. [注释]胃中气液为热所耗,气伤则液难复,故以人参.沙参.鲜石斛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7)暑温辨证(二)

    [原文]伤暑初起,无汗恶寒,头痛身热,渴不引饮,舌白呕恶,此邪初袭卫分,宜香薷饮 : 香薷.扁豆.厚朴.甘草加杏仁.薄荷.通草.连翘.牛蒡子.金银花.丝瓜叶.扁豆花汗之可也. [注释]暑多夹湿,先伤卫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16)暑温辨证(一)

    先君温病笔记(16)暑温辨证(一) 王东海 暑邪入脏形证-- [原文]暑邪自口鼻吸受 入肝则眩晕.麻痺.肝为风木之脏而主筋,内寄相火,暑火相合,则肝阴伤,则阳气上亢而筯失养. 入脾则昏睡不觉.脾为湿土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24)温病辨证(九)伏暑·疟·痢

    [原文]妇人伏暑,舌绛口渴,脉数而涩,经水适来而断,寒热如疟,昼日明了,夜则谵语,此为热入血室,宜小柴胡汤加楂肉.归尾.赤芍.丹参.桃仁. [原文]伏暑但热无寒,一日一发,口干舌赤,多汗脉数,此名瘅疟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23)温病辨证(八)伏暑辨

    温病条辨(清·吴瑭) [原文]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汪论]偏湿偏热,伤手伤足,挈领提纲,可谓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45)湿温案

    张聿青(1844年-1905年,著有<张聿青医案>) [原文]张左,湿温旬日,烦热无汗,赤疹隐约不透,胸次窒闷异常,咳不扬爽,时常谵语,频渴不欲食,喜饮极沸之汤,脉数细滑,舌白心黄,近根厚 ...

  • 周末分享:先君温病笔记(33)温病条辨·温疟

    [原文]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注释]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灼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