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远《像格桑花那样活着》有感 | 作者:左德浩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认识李远之前,先认识他的作品《访古寻踪卧龙岗》。
因为偶然的机缘,今年春,紧张的疫情封锁期过后,我被安排编写《卧龙岗文化园建设周报》。这样,了解卧龙岗,认识诸葛亮,跟踪卧龙岗工程建设的进度,掌握卧龙岗重大活动的动态,对我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其时,我已经不得不离开了久违多年又重新站上的讲台,告别了自己的学生和同事,甚至带着一点可能再也回不到讲台的小小遗憾,到卧龙岗文化园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报到。
因为编辑的任务也不是特别繁重,平时,我就隔三差五到建设的工地走一圈了解情况,走读卧龙岗,思考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人生历程以及南阳这个地方对他可能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时候,坐在办公室里,泡上一杯茶,收集复岗工程建设的有关资料,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等书籍,寻觅有关诸葛亮和卧龙岗的蛛丝马迹。也因为这样,李远的《访古寻踪卧龙岗》走进了我的视野,引起了我的注意,诱发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
读《访古寻踪卧龙岗》,为李远的博学、理性、睿智和深邃所感动,想象中这是一位年长的专业研究人员。他又在卧龙岗武侯祠内上班,担任南阳市博物馆的研究员,在散文和三国文化界也有影响力。后来我们彼此注意到对方,加了微信,我便以“哥”称之,心理上也没有距离。对此,李远以沉默回应,没有接受,也没有反对。
后来,有几次可能碰面的机会,结果都错过了。我去武侯祠拜会诸葛亮研究会会长张晓刚,想顺便看他,刚好他出差。他到卧龙岗指挥部参加文化会议,刚好我外出办事。再以后,我们通过微信有过联系,或者通过文广旅的老局长李成相互沟通配合过几次。其实至今,我们都没有见过面。
前一段时间,李远的新作《像格桑花那样活着》问世了。我是在他的公众号三国梦华录当中看到的,对他表示祝贺,他回复说改天送我。后来他去文化园指挥部,把书送到我和李成局长的办公室,又知会了我一下。我的内心甚是感动。
等我到办公室拿到这本书,更加感动了。封面设计淡雅朴素,扉页上有他题写的“请德浩先生雅正”,落了他的签名和日期,竖排下行,用了他的印章。他还在签字和印章的上面蒙了一层吸水的绵纸,足见他的雅致和细心。再者,平生,我更多的被称为老师,“先生”还是第一次。
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我抽空细细读他的这本文集,如涓涓溪流,似嘤嘤诉说,是生活的轻歌曼舞,是内心的百转千回,是君子的侠骨柔情。从中,我看到了名家对李远的高度评价和推崇,看到了李远的成长轨迹和经历,看到了亲情和爱情,看到了我们许多几乎相似的人生琐事。
可是,这些为什么引起了李远的关注和倾诉,而我,几乎都已经淡漠了。是不是我缺乏一颗多思善感的心?还是我被过多人生的征尘掩盖而日渐迟钝。我缺乏他的对生活的细细的品味和体悟,缺乏他的感恩惜福的温和笃定的心态。
从文中推断,他应该还要小我几岁,我先前称呼“哥”的确是一种错误了。但是,在文化和文学上的成就,我的确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他也似乎可以确实无愧“老大哥”的称谓。
细读其文,我看到了他们一家几代人,爷爷对曲艺挖掘整理所做的贡献,奶奶的牵挂和守望,父亲的慈爱和忠厚,母亲的勤勉和坚强,兄弟的和睦与扶持,两兄弟对母亲的孝心,妻子的贤惠和贴心,孩子无忧无虑的成长。一家人兄友弟恭,母慈子孝,夫妻和顺,女儿懂事,其乐融融,羡煞旁人。我还看到了李远与朋友的相处之道,看到了邻里的和睦与长情,看到了夫妻生活的智慧,看到了不屈不挠的成长与坚强,看到了坚持创造的希望和成就,我甚至在写作方面得到了一些启发……
李远少年老成,儒雅谦和,宁静执著,生活在卧龙岗,这片土地似乎对他为人处世有深远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茫茫红尘,大千世界,其实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凡俗却不能庸俗,知识分子自有自己的淡泊与坚守。就像贫瘠高原上那些不知名的格桑花,装点了贫瘠的土地,也精彩了自己的人生,不也挺好吗?
此生,愿做一株不知名的格桑花,随风摇曳,尽情绽放,也吸收和鉴赏在自己那个位置能够看到的云影天光。
真诚的感谢李远,感谢他的《生命像格桑花那样绽放》。

作者简介:左德浩,微信名饮茶洗心,生于1975年5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青作协会员,河南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南阳市优秀教师,南阳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南阳市教育系统优秀通讯员,卧龙区教育系统十佳通讯员,任职于南阳市第十一小学,喜欢读书思考,行走红尘,静观人生。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