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外小学事件中,不应该回避的问题

今天的心情很沉重。

昨天中午,上海世外小学门口发生凶案。

震惊,愤怒,悲伤,甚至是无奈。正如微博大V马伯庸所说:“我的几个家长群里最大的情绪不是愤怒,而是害怕,因为这事祸从天降,没因果可循,没法防,直叫人内心发凉。”

事情发生后,该校的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昨天的经历(详见 WeLens公号今日推送)。

凶案发生时,她正在世外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她在现场通过网络知道此事后,和一些家长建议校方毕业典礼是不是可以临时改期,然而毕业典礼仍如期举行。直到更多的消息传来,“以致礼堂里的气氛开始有些不对了,最后一个表演被迫取消。”

不过,目前亦有消息称校方当时已通知取消毕业典礼,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上海世外小学的官网已变黑白,首页是致家长的信。

但惨案发生时,该不该和孩子谈论死亡是个太应该得到重视的问题。

在忌谈生死,缺乏生命教育的中国,发生这种事,我们很多学老师、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学过如何直面伤害与死亡,那么又该如何向孩子们讲述呢?

在评论里看到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网友@一克牛奶团说:(这)会是孩子人生中很重要的生命课题,接触生命,感受无常,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摸索,体会同理心会带来的沉重,这是我认为最好的教育了。

不遮掩悲痛而冰凉的现实,不隐瞒可怕而残酷的真相,教育学生如何最大程度地给予一个生命体面的、应得的尊重。

在这方面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比邓布利多校长做得好。

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赫奇帕奇学院的学生塞德里克·迪戈里因卷入了神秘人的“复活”阴谋而惨遭横死,邓校抵制住了来自魔法部的压力,拒绝隐瞒塞德里克的死因,将真相公布给霍格沃茨的学生们。

他在学年结束典礼上说道:“所以我想,大家有权知道他死去的真相。”

有人担心:“小学里集中着六七岁到十二岁的孩子,太小的孩子未必很明白怎么回事,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处理情绪。”

但是,小孩子就真的不能明白吗?

霍格沃茨的学生都是年龄在11岁到17岁之间的孩子。其实年龄更小的孩子们,也已经对死亡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对身边同龄人的死亡,有着超乎我们想象的理解。

比如电影《再见了,我的幼儿园》中,面对小朋友“洋武”身患绝症的消息,大人们的选择是隐瞒与逃避。然而,这群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们,对于洋武的经历,有着比成年人更深刻的感同身受,他们对好朋友的悲伤和不放弃让人动容。

康娜为生病不能参加毕业典礼的洋武演练卒园式

现实生活中,小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可能更通透。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恶性枪击事件,20名儿童死亡。

其中一名遇害男孩年仅6岁,在葬礼上,他的生前好友John一封简短的悼念信感动了很多人。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曾经在一起很开心。我会想念你,我会一直为你祷告的。我爱你,Jack。”

去年5月22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体育场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爆炸恐怖袭击,惨案夺去了22条生命。其中最小的受害者是年仅8岁的Saffie Rose,人们为她送去了许多只泰迪熊,留下了许多寄托哀思的便签,里面有一些孩子们写下的话,反而更治愈。

“对不起,我把小熊的衣服弄脏了。妈妈说它不能洗,但我还是很认真地洗了两次,第一次用我的小熊维尼沐浴露,第二次用妈妈的洗衣粉,可还是没能洗掉它。请你不要介意”

奥地利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曾经根据自己长期观察儿童的经验得出结论:孩子在对死亡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之前,就已经与死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死亡恐惧是婴儿早期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而且这种恐惧还是焦虑的原始来源。

克莱因还证实,当孩子显露出死亡焦虑。或者主动谈及死亡时,如果父母刻意回避,反而会引发孩子更深的焦虑

所以,与其营造一个没有伤害也没有黑暗的美好假象,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他们:

“在这里发生过残酷的事情,你们的一些好朋友在这件事情中死去,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这件事情,一定要坚强地好好地活下去。”

文|黄蓉她妹

 今日话题 

你觉得该不该和孩子说这件事,怎么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