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充满谎言的枭雄:史思明

《樱桃子诗》

樱桃子,半赤半已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至。

史思明(703年1月21日—761年4月22日),字崒干,宁夷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人,突厥族。唐代叛臣,安史之乱的元凶之一。

出身西域史国,相貌不扬,懂晓六蕃语言。天宝初年,骁勇善战,屡建战功,授平卢军知事。辅佐安禄山讨伐奚和契丹,迁平卢军兵马使。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反叛后,率军平定河北,署范阳节度使。屡为唐军所败,退保博陵。乾元元年(758年)暂降唐廷,授河北节度使、归义郡王。受到唐肃宗猜忌,起兵再次叛乱,攻破魏州,自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

乾元二年(759年),进兵解除邺城之围,杀死安庆绪,即大燕皇帝位,建都范阳(北京市),年号顺天。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为儿子史朝义所杀,谥号昭武皇帝。

《旧唐书》:天地否闭,反逆乱常。禄山犯阙,朱泚称皇。贼巢陵突,群竖披攘。征其所以,存乎慢藏!

《新唐书》:禄山、思明兴夷奴饿殍,假天子恩幸,遂乱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贼杀其父,事之好还,天道固然。然生民厄会,必假手于人者,故二贼暴兴而亟灭。张谓讥刘裕“近希曹、马,远弃桓、文,祸徒及于两朝,福未盈于三载,八叶传其世嗣,六君不以寿终,天之报施,其明验乎!”杜牧谓:“相工称随文帝当为帝者,后篡窃果得之。周末,杨氏为作八柱国,公侯相袭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窃位号,不三二十年,壮老婴儿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当曰此必为杨氏之祸,乃可为善相人。”张、杜确论,至今多称诵之。如禄山、思明,希刘裕、杨坚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论。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无力偿还官府债款,决定做个老赖,出逃北边的奚部落,结果还没到就被逻骑(巡逻兵)抓住,准备带回去邀功请赏。

见此情景,史思明大呼:“我是大唐来的使者,如果你们轻易杀了我,小心大唐发兵灭了你们。不如把我献给你们的大王,功劳少不了你们的!”逻骑一听,感觉不错,满心欢喜地送他去见大王。

奚王听手下来报,说大唐使者前来恭贺大王,满心欢喜,却见堂下使者岿然不动,完全没有要行礼的意思。

奚王很生气。史思明缓缓地说,天子使者见小国君不拜,是礼仪制度规定的。

奚王尽管心有不甘,却不好发作,仍以礼好生招待了他。临走时,奚王还特地派了一百人准备护送他回去。

史思明说:“从我者虽多,无足与见天子者,惟高材,可与至中国!”意思是,你派这么多人,一个比一个寒碜,哪一个有资格见大唐天子呢?你应该派出你的高材生,到大唐才能给奚王你长脸。

奚王听了很高兴,当即决定让最有名的大将琐高带着300甲士跟随史思明去朝拜大唐天子。

行至平卢(今辽宁朝阳),史思明偷偷联络平卢军使,以“奚兵数百,外称入朝,內实盗”为由,让其先下手为强。一场偷袭过后,琐高和他的300甲士通通被擒,琐高被抓起来送到了幽州。

为此,史思明被当时的幽州节度使以奇功上表朝廷,与安禄山同为“捉生将”(低级军官职位)。

时过境迁。数年后,史思明年过不惑,终以战功,知平卢军事,为大唐一方军镇。

此时,那个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禄山(史载,安禄山出生比史思明晚一天),“进步”更加神速,早已从当年的折冲校尉、捉生将成长为威震东三省的大唐悍将——平卢节度使(治所营州,今辽宁朝阳一带,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现在东北地区),手掌平卢军、卢龙军等三万七千余人。同时拥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见皇帝的机会。

随着安禄山的发迹,发小史思明也渐渐进入当朝掌权者的视线范围内。

一次,史思明入朝觐见唐玄宗。皇帝对其近些年军事上的成绩颇为赞赏,问了下他的岁数。他毕恭毕敬地回答:“臣早已年过不惑,老了,不中用了!”

唐玄宗安慰他说,不过四十岁,还年轻,有朕在,保你飞黄腾达。(“卿贵在后,勉之。”)

就这样,史思明成功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唐玄宗觉得他甚是忠心,堪当大用,随后任命他做了大将军、平卢兵马使,又赐名“思明”。

于是,两架造反的马车,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速奔跑着。

▲安禄山与史思明 图源/电视剧照

问题是,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什么如此重用外族人士,放心让他们充当大唐边将呢?

大唐皇帝所在家族为陇西李氏,就是那个影响中国历史超400年的关陇集团门阀的核心成员之一。大唐开国皇帝李渊遥尊李耳(老子)为祖先,借以证明其汉人身份,但其祖父李虎曾仕于西魏、北周,长期为胡人政权服务,是与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独孤信(人称三朝国丈)齐名的“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而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祖李世渊同名,后来,高祖名中的“世”字被删去。陈寅恪说:“此例足证李氏习于胡俗。”可见,李家经过数百年发展,已经妥妥变成了胡化(鲜卑化)的汉人。所以,大唐皇帝自然更加愿意信任与自身习俗相近的胡人。

▲史思明 图源/电视剧照

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刘展之乱爆发,江淮动荡。史思明乘势大举出击,遣田承嗣将兵五千转掠淮西各州,薛萼将兵五千攻曹州(今山东菏泽),王同芝将兵三千人攻陈州(今河南周口),许敬釭将兵二千人攻兖州(今山东济宁)、郓州(今山东东平),但被唐将能元皓、李忠臣、王仲升等部阻截,未取得显著战果。

次年初,观军容使鱼朝恩听信传言,以为叛军将士思乡心切,一战可定,不断怂恿唐肃宗出兵。于是肃宗令李光弼等人收复东京洛阳,李光弼上奏说:“贼军士气未衰,不可轻举冒进。”仆固怀恩暗中惧恨李光弼,也附合鱼朝恩的意见,督促李光弼出师的中使不断。李光弼迫不得已,留李抱玉镇守河阳,自己与仆固怀恩率军会合鱼朝恩及神策军使卫伯玉,联兵进攻洛阳。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二十三日,唐军抵达洛阳城北,李光弼指示诸军结营应依托险要地形,仆固怀恩不听,于平原地带布阵。史思明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弃财物、佯装溃逃,另一边于北邙山中设下埋伏。唐军军阵尚未完成,不少将士贪图钱物,毫无防备,争先入城劫掠。史思明见状发兵掩杀,唐军大败,战死数千人,损失大批军资器械。李光弼、仆固怀恩渡河退保闻喜,鱼朝恩、卫伯玉撤回陕州,李抱玉也弃守河阳三城,叛军复夺怀州。朝廷震怖,调集重兵驻守陕州。

史思明击败了老对手李光弼,意气扬扬,想乘胜西进入关,遂以史朝义为前锋,自北道进击陕城,史思明亲率大军自福昌(今河南洛宁东)出发,由南道进攻。

三月九日,史朝义行军至礓子阪,遭到卫伯玉的阻击,屡战屡败,退守永宁。史思明闻报大骂:“这小子终究成就不了我的大事!”将史朝义、骆悦、蔡文景、许季常等人召来痛斥一顿,并称要杀掉他们以立军威。其后,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修筑三角城用以囤粮,限期一天修完。十三日清晨,城已筑好,未及泥抹外墙。史思明巡视到此,见状大怒,把史朝义、骆悦等大将召至面前大肆秽骂。史朝义战战兢兢,哀求说:“兵士们太乏累,歇一歇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爱惜属下,就敢违我的旨意吗!”立马城下,目视兵士上泥,顷刻间完成。临走时,史思明瞪着史朝义大骂:“等我拿下陕州,当晚就斩了这家贼!”史朝义听闻,忧惧异常。

史朝义常随史思明带兵,为人谦恭,爱惜士卒,深得众心,但史思明更偏爱小儿子史朝清,派他留守范阳,时常有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为太子的念头。

当时,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今河南洛宁东北),由心腹曹将军值宿警卫。史朝义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史朝义说:“现今我等已死到临头,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不如召见曹将军,共商大事。”史朝义低头不答。骆悦等人又说:“您若不忍心的话,我等只得投归唐廷,不能再侍奉您了。”史朝义思虑再三,点头应诺。

于是,骆悦等人派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召来曹将军,曹将军得知此事,恐怕祸及自身,不敢拒绝。是日傍晚,骆悦等率领史朝义亲兵三百人,全副武装来到鹿桥驿,宿卫兵士惧怕曹将军,因而未加拦阻。

此时,史思明因梦惊醒,正据床惆怅。他平时喜欢听优伶讲笑话解闷,吃饭睡觉都不离左右。但由于他为人残忍,杀戮为常,这些伶人心中也十分恨他。见他惊起,几人忙问原因,史思明说:“我刚刚梦见河里的沙洲上有群鹿涉水而至,鹿死水干。”说罢起身如厕。几个戏子偷偷说:“鹿者,禄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禄都到头了!”

片刻后,骆悦等人提刀闯入,质问史思明去向,未及回答,已杀数人,伶人们连忙指向厕间。史思明闻变,翻墙来到马厩,准备驾马逃跑,骆悦的侍从周子俊发箭,射中手臂,史思明坠马被擒。史思明问:“谁在作乱?”骆悦回答:“奉怀王的命令。”史思明老奸巨猾,喊着史朝义的小名,哀求道:“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但不想让你沾染上杀父之名啊!”又悔恨道:“我早上说错了话,理应得此下场。不过你们为何如此急躁,等到了长安再杀我也不迟啊!今天你们废掉我,大业也成不了了!”转脸看到曹将军,又大怒骂道:“这胡贼误我!我哪里对不起你,竟做出此等大逆之事!”随后,史思明被骆悦等人押送至柳泉驿(今河南宜阳西)。

史朝义心惊胆颤,见到骆悦等人复命,还连问:“没有惊动圣人吧?没有伤着圣人吧?”诸将回答说“没有”。当时周贽、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等人派许季常前去通告此事,周贽惊倒在地。史思明刚被送到柳泉驿,骆悦等人害怕众心不一,于是立即动手,勒死了史思明,用毡毯裹尸,由骆驼运回洛阳。史思明得年五十九岁。

史朝义率军回到福昌,周贽、许叔冀出来迎接,骆悦等人劝说史朝义又杀掉了周贽。于是一行人伪造史思明诏书,史朝义继大燕皇帝位,改元显圣。又密令在幽州的阿史那承庆、张通儒、向贡等人诛杀了史朝清与辛氏,不料事后几派势力火并,相互攻击达数月之久,张通儒、向贡、高鞫仁等数千人被杀,阿史那承庆逃归史朝义,史朝义任命李怀仙为范阳节度使,幽州形势才得以安定。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十八日,史朝义宣布史思明遗诏,并为他发丧,葬于幽州良乡(今北京房山区)东北岗,谥号为“昭武皇帝”。

同年十月,史朝义于洛阳北郊惨败,唐军再复东都。史朝义北渡黄河,仍屡为唐军所败,张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怀仙相继降唐。宝应二年(763年)正月,众叛亲离的史朝义为李怀仙所迫,于平州温泉栅(今河北滦州西北)林中自尽,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平定。

史思明与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逐步没落。虽然安禄山、史思明只折腾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动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与之而来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如果说,刘邦的《大风歌》再现的是胜利者的深思,那么,《垓下歌》抒发的,则是失败者的悲哀,两首诗都有帝王之气。

武夫之诗,能达到刘邦与项羽水平的,确实鲜见,他们大多是负责出来搞笑的。比如,唐朝“安史之乱”的二号人物史思明,本来就是个文盲,虽然不识字,却也附庸风雅,喜好吟诗,当上土皇帝后更乐此不疲。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人,居营州柳城,其貌不扬,与安禄山为同乡里。天宝初年,累功至将军,知平卢军事。从安禄山讨契丹,表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安禄山任为范阳节度使,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人。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周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庆绪,还范阳,称帝,更国号大燕,建元顺天。

史思明有个坏毛病,每写完一首诗,就想让大家都知道。兴许他是想效仿白居易吧,因为,白居易的诗,流传很广。“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然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煊卖于井市,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甚至,白氏诗传至契丹、回纥、日本等地,也大受欢迎:“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白居易的诗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的每首诗都力求平易通俗。写出来,念给不识字的老妈妈听,听懂了,才拿出去。无论诗歌,还是书法,得要他人看来懂,才会有市场。

史思明的诗写得虽然通俗,但是,史思明实在不是写诗的料,其诗却毫无美感与诗韵可言,作品往往“皆可绝倒”。史思明的“诗”都是“有感而发”,写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他的《石榴诗》:

三月四月红花里,五月六月瓶子里。

作刀割破黄胞衣,六七千个赤男女。

史思明的诗,要想达到如白诗一样天下传唱的效果,是绝对不可能的。虽然诗歌本身的魅力不行,但是,史思明有自己的优势,他这个伪帝王,可以动用手中的资源,向“天下”“硬推”——“每就一章,必驿宣示”,利用权力强行进行传播;具体是要“郡国传写,置之邮亭”,使百姓都知道,这种效果跟今天上网该差不多吧。

史思明最有名的一首,当推他赐樱桃于儿子朝义和大将周贽时所吟的《樱桃诗》:

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

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史思明的诗写后,其他人都附和着称好,一旁却有个叫龙谭的小吏很不知趣,出主意让他把后面两句掉过来,说这样则“声韵相协”。史思明听得挺糊涂:“韵是何物?我儿怀王岂可居周贽[之下!”即使写首狗屁不通的歪诗,也不忘自家地位与级别。“外臣”却这样的不识时务,简直是要找死!

诗中的“怀王”,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老史自称大燕皇帝后,结儿子封的伪号。周贽是史思明手下的大将军。当时,史朝义与周贽都身在河北,自己尝了鲜,也不忘赏赐他们。

(史思明)本不识文字,忽然好吟诗,每就一章,必驿宣示,皆可绝倒。尝欲以樱桃赐其子朝义及周贽,以彩笺敕左右书之,曰:“樱桃一笼子,半赤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小吏龙谭进曰:“请改为一半与周贽,一半与怀王,则声韵相协。”思明曰:“韵是何物?岂可以我儿在周贽之下!”(姚汝能《安禄山事迹》)

虽然史思明有了好处会想着儿子,但是,儿子却视他为前进路途上的绊脚石,上元二年(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谋杀。临死前,史思明真是悔不当初啊。

思明长驱至永宁,为子朝义所杀。思明曰:“尔杀我太早。禄山尚得至东都,而尔何亟[jí]也?”朝义,即伪封怀王者。(唐丁用晦《芝田录》)

史思明长驱直入到达永宁,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思明说:“你杀我太早了。安禄山刚刚到了东都,而你又为什么这么着急?”史朝义,即伪封怀王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