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水循环 河流特征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1. 水体分类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陆地水分类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生物水、冰川水(地球上淡水主体是冰川)2. 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雨水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①水量变化大②时间集中③不连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②水量稳定③连续性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冬季气温低河流封冻冰川融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1、2月份径流出现断流的原因:气温低于0℃, 冰川无融水。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特例: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3. 水循环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区域主要环节作用人类干预和控制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暖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寒流中高纬度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陆东岸(即大洋西岸)为寒流;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为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海水向西流,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海水向东流,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对气候的影响类型概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举例暖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水温比流经海域高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55°~70°N大陆西岸,呈现森林景观,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寒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水温比流经海域低降温减湿受秘鲁寒流影响,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荒漠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渔场名称成因形成条件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①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②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秘鲁渔场盛行上升流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营养物质带到表层。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的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自然原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时空分布不均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使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第一节水循环水循环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容易相互转化的特性。形成水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其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构成的水循环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蒸发蒸发是水由液态或固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蒸发能力通常,将处在特定气象环境中,具有充分供水条件的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称为蒸发能力,又称潜在蒸发量或最大可能蒸发量。影响蒸发能力的主要因素有:(1)气温高低。气温越高,蒸发能力越强。(2)饱和差。饱和差是某地空气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与当时实际水汽压的差值。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蒸发速度与饱和差成正比。(3)风速与湍流扩散。 无风时,蒸发面上的水汽单靠分子扩散,水汽压减小得慢,饱和差小,因而蒸发缓慢。有风时,湍流加强,蒸发面上的水汽随风和湍流迅速散布到广大的空间,蒸发面上水汽压减小增快,饱和差增大,蒸发加快。蒸发量蒸发量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水分经蒸发而散布到空中的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水面或土壤的水分蒸发量,分别用不同的蒸发器测定。
蒸发皿没有水源就不可能有蒸发,因此开阔水域、雪面、冰面或潮湿土壤、植物是产生蒸发的基本条件。实际蒸发量大小除与蒸发能力有关外,还与可供蒸发的水量有关。在沙漠中,蒸发能力很大,但实际蒸发量非常少,因为几乎无水可供蒸发。水量平衡所谓水量平衡,是指任一区域(如一个流域)在任一时段(如一年)内,其水量收入与水量支出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量。如:1.全球水量平衡:降水量= 蒸发量2.海洋水量平衡: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蒸发量3.陆地水量平衡:降水量= 蒸发量+ 入海径流量干湿地区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径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径流有不同的类型,按水流来源可有降雨径流和融水径流;按流动方式可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蒸发变成水蒸汽返回大气,一部分下渗到土壤成为地下水,其余的水沿着斜坡形成漫流,通过冲沟,溪涧,注入河流,汇入海洋,这种水流称为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是指由地下水的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地下水流。地下径流或排出地表形成泉或排入溪沟构成河川径流的一部分,也有的直接排入海中。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海陆间的循环又称为大循环。陆地上的水由此得到补充再生。
海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是指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回到海洋的局部水分交换过程。
内陆循环内陆循环是指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指外流区域)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它既包括陆地外流区域的水循环,也包括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
第二节河流特征河流地表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间歇)沿着陆地表面上的线形凹地流动,称为河流。
较大的河流上游和中游一般具有山区河流的地貌特征:河谷狭窄,横断面多呈V形;河道纵向坡度大,水流急,河岸两侧形成数级阶地。河流下游在松散的冲积层上,地貌特征与山区河流很不相同:横断面宽浅,纵向坡度小,河床上浅滩深槽交替,河道蜿蜒曲折,多曲流与汊河。分水岭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在自然界中,分水岭较多的是山岭、高原。分水岭的脊线叫分水线,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秦岭分水岭流域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又称汇水面积或集水面积。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面积。水系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干流与支流干流是水系中主要的或最大的、汇集全流域径流,注入另一水体(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水道。流入干流的河流叫做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河流叫做二级支流,其余依此类推。河流补给河水的来源称为河流补给。河流补给有雨水、积雪融水、冰雪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等多种形式。最终的来源是降水。多数河流都不是由单纯一种形式补给,而是多种形式的混合补给。流量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立方米每秒表示,多用于河流、湖泊的断面的进出水量测量。流量也可以用一个月、一季、一年流出来的总水量表示。
流量过程线水位水位是指自由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水面离河底的距离称水深。计算水位所用基面可以是以某处特征海平面高程作为零点水准基面,称为绝对基面,常用的是黄海基面;也可以用特定点高程作为参证计算水位的零点,称测站基面。汛期(丰水期)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冬春季节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称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枯水期江河、 湖泊在一年内水位降到枯水位以下的时期。在这时期的水源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我国各地枯水时期一般是由秋季开始,延续到次年春季,南方较短,北方较长。河流在枯水期内出现最低的流量,有时甚至干涸无流。含沙量含沙量一般是指单位体积的浑水中所含的泥沙的质量,单位为千克/立方米。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输沙量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道某断面的泥沙数量,单位为千克或吨。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径流量和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河流落差落差是指河流两个断面间水面的高程差。河源与河口两个断面水面的高程差称为总落差。单位长度的落差称为比降。
河流横断面河流横断面指垂直于主流方向河底线与水面线所包围的平面。在河流的侧向剖面上,大多数河流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河槽,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水流流淌的部分;洪泛区,河槽一侧或两侧时或被洪水淹没的较高地带;高地过渡带,河漫滩一侧或两侧与周围地形相过渡的部分高地。
河流纵剖面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最低点所作的剖面称为河床纵剖面。一般河流的上游河段或山地石质河床的纵剖面坡度较陡;中下游河段或平原冲积河床的纵剖面较缓。河流纵剖面的几何形态多样,其中,以下凹形纵剖面为多。在河流下游,特别在河口地带,由于受河流基准面的控制,下蚀受到限制,因此河道比降(相对落差)减小。在河流上游,特别在河源处,虽然受到地形的影响,河道比降较大,但流量较小,因此下蚀也受限制。而在河流中游,汇集了足够的水量,发展纵剖面最为有利,因此河流纵剖面形态常常呈凹形。顶托作用1.河流(湖泊)顶托作用支流水流被干流高水位所阻,形成的雍水现象,被称为顶托。由于干流(或湖水)水量增大,水位随之增高,周围水系水位相对低,无法汇入干流(湖泊)而形成壅水。顶托作用强时导致支流或周围河流河道弯曲。2.海潮顶托,就是海潮导致海水高水位运行。海水顶托作用,首先发生在入海口,由于海岸地势低河流入海水位与海洋水位差距小,在这种情况下当发生潮汐海水水位上升从入海口灌入河道内,由于海水密度不同,河水在上,在顶托作用下水位会上升易发生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