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追求完美,曾国藩却更看重残缺的美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八十七 请勿转载
在中国的历史中,大多数人都会追求完美,所谓花好月圆,是普通老百姓最为纯真和美好的愿景。这也确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动力,曾经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其中不乏有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然而,在晚清时候,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曾国藩,却并不看重完美。在他看来,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很难有完美,而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去追逐完美的人或者事,有时却会让自己的心态崩溃。
曾国藩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上近乎于一名自律的清教徒。他每天反躬自省,针对自己的缺点,大胆披露在日记之中,甚至为一点小事就痛骂自己猪狗不如。这就是他希望能一点一点的剔除自己的缺点,向着完美的目标迈出一大步。
随着年纪的增大,曾国藩又信奉不完美的人生才是消灾避祸的真谛,他曾经给自己的弟弟们写信说:
余意以收啬而生机乃厚,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屡次以此七字教诫春霆,不知与弟道及否?
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来自于宋代蔡襄《十三日吉祥探花》中的点睛之笔,全诗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千年之前的宋朝诗人已经领悟到,花开全盛之后,就是凋谢,月满之后也就是亏缺。所以在诗人看来,世人所说的花好月圆,并非是最理想的状况,而花未全开月未圆时,才是一种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和曾国藩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早年间,曾国藩就将自己的书舍定名为求阙斋。这就是取“求阙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也。”大凡成功人士,总希望十全十美,而曾国藩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宁愿在其它方面有所遗憾,也要让自己看重的方面得偿所愿。
比如,曾国藩对于官位也很看重,但他更看重的是家族的祸福。相对于全家族的兴衰忍辱,当多大的官,拥有多大的权力,对他而言分量要轻得多了。
在他打下太平天国,担任两江总督,实际上掌握四省大权和数十万湘军的时候,他也想到了四个字:功高震主。就是这四个字,曾经让多少功臣灰飞烟灭,也是因为这四个字,又造成了战乱刚平,祸事再起。
所以,曾国藩在其全盛之时,与李鸿章商量良久,最后定下裁撤湘军的的方案,将淮军推上历史舞台。不仅如此,在曾国荃立下大功而遭人非议的时候,他又果断让弟弟放弃权力,回家修整。虽然这种自剪羽翼的方法很窝囊,但上上下下都认为他没有威胁,自然也能让其终老,没有爆发出不愉快的惨剧。
至于后世有人认为,他当时应该振臂一呼,取清廷而代之之类的想法,不说对不对,该不该,这毕竟是属于他的人生。他希望做忠臣孝子,并不想造反,这又与他人何干?如果失败,连累整个家族被灭,那为他摇旗呐喊的人会为此买单吗。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