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宁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
▼
人生在世,免不了与各类人相互交往。
我们常讲:“宁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说话、做人、做事中得罪了君子,无须担心受怕,可怕的是得罪了小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上述是先秦时君子的定义。
小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也代指地位低的人。
百科中关于小人的定义内容太多,在此不想引述。我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小人是一种人格有缺陷的人;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无公德可言的人;一种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的人;一种不识抬举,不知好歹的人。
人们普遍认同的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源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孔子主要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第一个方面是君子、小人深层次心理上的区别。
孔子讲,君子与小人道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畏”。他说:
“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里提出了君子不以自己为大,心存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行的人,敬畏圣人的教诲;而小人在内心里以自己为大,没有敬畏,不信天命,不敬畏圣人,任意而行。
第二个方面是君子、小人行为动机上的区别。
孔子认为,君子的行为与小人的行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他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事依据道义所在,超脱自己的利害得失和好恶。还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第三个方面是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区别。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君子之间见解不一定相同,各自拥有独立的思想,却可以相处得很融洽;而小人之间因为没有自己的精神坚持而显得彼此相同,却不和睦。
第四个方面是君子与小人的精神状态之别。
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因为不在意得失而内心坦荡,小人因为在意得失而经常表现得很忧虑。
另外,还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为: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为: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等等。
孔子以上对君子和小人的分法,主要根据一个人的德行、心胸以及是否心怀道义而言的,体现了古人重视责任、道义以及德行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现代人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已变得更为“简约”了,仅以品德高下作为区分。生活中的君子与小人区分已不是十分明显。除非在涉及到个人的利益时。
讲了一大堆君子与小人在社会不同时期的界定。目的是给我们生活中鉴别君子与小人提供一定的依据和遵循。
那么,得罪君子会有什么结果,得罪小人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生活或工作中,你如果得罪了君子,那么,你不必担心,因为君子器量大,也不会纠结于区区小事,所以他即使有一时不快,也不会记恨你,更不会报复你。
但如果得罪了小人,情况就大不同了。小人会将你的言行深深铭记在心里,并耿耿于怀,时刻寻机报复你,以解他心头之“恨”。小人犹如毒蛇,如果你让他“痛”了,即使你逃到“西北利亚”,他还会找到你。
所以,对待小人还是不得不防。对付卑鄙小人的办法有很多种。
最有效的办法,一是敬而远之;若不得不打交道,则以礼待之,给予表面上的尊重;能不说话,最好不说,实在要说,有三分话足矣!。
千万别与其“走”得太近,向其抛却一片心,到最后害人害己;更不可轻易“伤害”他,给自己找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小人从某种角度来看也代表着邪恶,所以,不必畏惧。记住这样一句话:邪不压正。
对待小人的基本态度是:不惹他,不惧他。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生活中,多交益友、谅友、直友、诤友,远离贼友、奸友。宁可得罪君子,莫要得罪小人。
【作者简介】许平,江苏靖江人。曾从军20年。爱读书、爱思考、爱生活。曾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