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观察: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展阶段

日本法西斯主义发展阶段

| 方略

日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残余思想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帝国主义国家。明治维新以后,在伊藤博文的主持下,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体制,即近代天皇制,其实质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与西方典型的民主体制不同,日本的天皇制封建残余浓厚,议会、内阁和政党都受制于天皇的特权和军部的强权。尽管如此,《明治宪法》毕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日本由此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

由于社会各个方面都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政府中掌握实权的资产阶级改革派,继承封建武士道的衣钵,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并制定了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大陆政策”和军国主义路线。

随后,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了沙皇俄国,侵占了朝鲜、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控制了中国辽东半岛,天皇专制和军国主义得到不断强化。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军人势力在此之后更加煊赫,军阀获得军令制定权,成立了议会和内阁不得介入的“国中之国”——军部,它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直接听命于天皇,是以天皇名义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前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期。1930年11月,在军部的唆使下,法西斯组织“爱国社”的成员暗杀了不顾军部阻挠、执意推行裁军计划的内阁首相滨口雄幸。而凶手后来竟被免予死刑并假释出狱,原因是全国上交了7万多份请求减刑的请愿书,可见法西斯势力在当时的日本已经形成了相当惊人的基础。

为了给发动侵略战争制造合适的理由,1931年7—8月间,日本先后制造了挑拨中朝关系的“万宝山事件”和日军间谍潜入东北腹地的“中村事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借此大事聒噪,渲染战争气氛。9月18日,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终于挑起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第二年,建立了“伪满洲国”的傀儡政权。我国东北从此陷入日本殖民统治的深渊。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实质上是几十年来日本矢志吞并满洲、推行北进战略的必然结果。英美主导下的国际社会采取了实际上的默许和纵容态度,希望以此诱使日本对抗正在崛起的苏联。当时列席“国联”的美国代表公然支持日本的侵略,声称:日本为保护日侨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有美国记者甚至说:全世界都应该感谢日本在远东进行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斗争。中国东北由此沦陷,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和继续实施扩张的重要基地。

1932年5月15日,以少壮派军官为主体的军人法西斯分子,为建立公开的法西斯专政,发动武装政变,野蛮地枪杀了首相犬养毅,并袭击多处要害部门,制造了“五一五事件”。事件之后,日本陆军当局借口该事件的根源是政党政治,强烈反对政党内阁。在军部的压力下,从1924年开始,持续了八年多的政党内阁时代被迫终结,日本成立了以海军大将斋藤实为首的包括军部、官僚和政党代表在内的所谓“举国一致”内阁,也就是军部主导的内阁。日本政权开始向军部独裁过渡。

1936年2月26日,1500名少壮派军人再次发动兵变,企图建立军人法西斯内阁。尽管兵变很快就被平息,参与者也大多受到了严惩,但军部势力却得到增强。同年3月,在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等财阀的支持下,成立了以法西斯分子广田弘毅为首的新政府,内阁从此沦为军部的傀儡,任由军部操控。以广田内阁的成立为标志,日本近代历史上最反动的军部法西斯专政体制正式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也渐渐形成。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傀儡政权广田弘毅内阁被扶持上台,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传统军国主义实现了“蜕变”。其后,近卫新体制和东条独裁为其发展高峰,日本通过“改造”质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反动、最残暴的法西斯国家之一,直到1945年因战败而崩溃。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