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语】“听话”是一门艺术
有人说:“人生在世几十年,浪迹社会,或图身进,或求业成,识人与知人当是第一要则。”然而,真正能够识人、知人并非易事,即使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不得不发出:“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的感叹。
语言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常用工具,更是识别一个人忠良、善恶、脾气、个性,乃至才能的重要方面。人们常说,说话是一门艺术,其实“听话”更是一门艺术。
人生在世总要与人交流,“会说话”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见识、胸怀、涵养,当然也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会听话”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智慧。有人可能会说,听话谁不会呀?耳朵不聋的人都会听话。这里讲的会听话,是指能够听懂别人心里想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他人表面上说的话。
俗话说得好,听锣听声,听话听音。听人说话可是一门大学问。因为不同的人说话的习惯、语气、声调、节奏等方式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一个性情温柔的人,说话慢条斯理、比较平缓;性情急躁的人,说话火急火燎、直接爽快;有涵养的人,说话委婉、含蓄;有教养的人,说话和蔼可亲;说话朴实无华而又富有哲理的人,大都是有思想和见地的人;说话直抒胸臆、表明观点的人,大都是光明磊落的人;说话只谈事而不言人,或者只说人好,而不谈人非的人,大都是个正人君子;说话词意不明的人,一般是文化不高且碌碌无为的人;说话吞吞吐吐、含糊其词的人,一般是胆小懦弱之人;说话闪烁其词、左藏右掖的人,一般是奸佞小人;说话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一般是自以为是的无知俗人;说话自诩自擂的人,一般是修养不高的狂妄之徒;说话只谈人非、甚至搬弄是非的人,一般是品行、修养、道德低下之人…凡此种种,不一列举。
“话中常有大乾坤”。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听人说话呢?
首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说不能只听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话,要多听众人的语言,多听大众的看法,从中观察话语是非虚假。
其次,要察言观色、听话听音。就是说话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色”,注意观察说话人的表情、面色、眼神、以及身体姿态等;听人言语不能仅听其表面,更不可东耳朵进,西耳朵出,一听而过,而应听其话语实质和含意,并加以思考分析。这样才能做到无论是真话、假话、直话、绕话、旁敲侧击的话、含沙射影的话、话中有话的话等等都能听清、听明、听出真情、听出真意、听出真心。
再次,就是听其言、观其行。说忠诚之语的人未必是忠臣,假话连篇的人也未必是奸诈。听话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注意透过现象“听”本质,甄别话语真伪。
据说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是个“听话”高手。“建安七君子”之一陈琳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曹操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他的文中发现陈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后来予以重用。张辽被曹操抓获后,也是破口大骂曹操为国贼,曹操又从中发现张是位性格直爽的义士,于是立即为他松绑,释放了他,并委以重任。而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一见到曹操就跪地求饶,其声十分恳切。当曹操看到吕布的举止,听其言语,便料他是个反复无常、贪生怕死之人,应当立即处死。可见“言为心声”,语言无论如何表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只要慎听、善听,就一定能够听出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声音。
三国.魏徐干《中论.贵验》“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验:证据。征:证验、证明。意思是没有什么比有证据的事更为可贵,没有什么比无根据的话更应该抛弃。此二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事实、证据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听其言观其行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众人观察。就是说要听众人的言论。正如孟子所说:人们对贤者的判断,一定不要只凭个人的意见,而要听群众的意见,此外,还要观察,看这个人是否真的如言语所说。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而迷惑了心智。
二是长期观察。一个有德才的人,不能只凭一时的表现,而要经过长期的考察,即“日观其德,月课其艺。贤邪非一时之贤,久居而不变,乃其贤也。能邪非一时之能,历试而如一,乃其能也。”就是告诉人们,看一个人,不能看一时、一事、一句话,而要看其一贯表现。
三是全面观察。西汉散文家邹阳认为,识别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四是责求实效。在《苏东坡全集.议学校贡举状》一文中,苏东坡认为,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知人之法。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世间言语,有时为虚,有时为实;人之话语,有时为假,有时为真,有时还半真半假,务须认真倾听、仔细观察、琢磨方能“听”出真相。
说到底,“听话”是一门艺术,需要用心体悟,只有多听、多了解、多观察,才能对一个人最后下结论。切不可“耳软、目盲、心蒙”,轻易被他人言语所蒙蔽,以免是非不辨,好坏不分,发生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