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宇民间故事之二十八:确才”匡宣太
巫山县文联、作协出品
被誉为“巫山粮仓”的庙宇镇不仅景色秀美,历史底蕴更是深厚,百年来,生生不息,口口相传着大量的故事传说。
2019年初,驻九台村第一书记杨洪卫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和庙宇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带领大庙中学等单位致力于挖掘搜集本土故事传说的“志愿者”,寻遗址、访老人、听故事,并组织专门队伍进行编写创作,用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完成《庙宇民间文化故事》一书。
巫山县文联公众号“巫文弄墨”将从今天起将每天刊发一篇故事,以展现庙宇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地域风情。今天推送“风物故事”系列中第二十八篇——“确才”匡宣太”。
“确才”匡宣太
庙宇槽的人们把思维敏捷、语言犀利新颖、联想丰富的人称为确才。匡宣太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确才”。
匡宣太是匡昌瑷的长子,头脑灵活,善巧对,如:“正月好把龙灯要,平时且将牛皮吹”;“你莫藏半面露半面,我是过一天算一天”。
他的父亲是清朝末期的武秀才,曾任团首,点团的时候,常常供大家的伙食。性情爽直,抵御土匪的时候,勇猛无畏,险些丧命,幸好得众人救护,才捡了一条性命。
匡宣太主纂民国《巫山县志》期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频繁轰炸县城,匡宣太即将县志初稿带回庙宇镇家里,后不知所终。
当时庙宇镇的梅绍尧、唐厚斋、杨树青、吴家发均为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有的是镇长或副镇长。匡宣太随口诌出一副七言对联“梅梢摇摇塘后栽,杨树青青屋下发”。匡宣太利用同音、谐音字把四人名字全都嵌进,语言生动形象。庙宇槽街头巷尾的大人细娃儿时不时当歌唱,弄得梅、唐、杨、吴四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
街坊刘佑华以卖锅盔为业,他做的锅盔用的是麦面精粉,用手和面,用棰子擀面,浅锅慢火烘烤,以“干、酥、香”出名。因为匡宣太善于巧对,于是想请他为自己的店铺写副对联,匡宣太只把刘佑华的案板扫了一眼,提笔写成“四季棰子不离手,一年圆货卖到头”一联,横批“请吃大盔”。围观人们看见了,有的哈哈大笑,夸匡宣太果然是个确才。
匡宣太有个好朋友叫苏竹勋。他们在一起常常开玩笑,二人从不称名道姓,匡宣太叫苏竹勋为“书筪子”,苏竹勋呢叫匡宣太为“匡疯子”。有一次两个人在街头一碰面,匡宣太就说:“我有一联请筪子对出。”苏竹勋说:“疯子请出对。”匡宣太立即说出上联:“秦火燃烧,两个力员抬书僮子入官。”苏竹勋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对出下联,沉思了很久,终于想明白,原来是匡宣太又拿他取乐,便骂道:“匡疯子,你要夭寿的。”
主编:李能敦
责任编辑:兰竹
巫山县作家协会主办;展示巫山本土作者及巫山籍人士文艺作品并一切关涉巫山的文艺创作,并巫山各类文艺活动。